张德明(南方诗歌研究中心主任)
新世纪以来,新媒体的飞速发展,为新诗的发表与传播提供了极大便利。同时,由于发表渠道的方便快捷,导致诗歌创作的难度意识一再被削弱。一些人甚至误以为新诗创作太简单了,只要会敲回车键,就能写出诗歌来,诗歌被人戏称为“回车键艺术”。
面对当下诗歌创作存在的难度较小、品质粗俗、艺术性不强的现实,重申诗歌写作的难度意识是紧要和迫切的。诗歌毕竟是“精致的讲话”,是民族文学中最高的语言艺术,保持对这种文体的谦恭、敬畏、严肃、认真的态度是必需的,而强调写作的难度意识,正是对这一文学文体表达敬畏与虔诚的重要方式。
增强诗歌创作的难度意识,应该在三方面做文章。第一,强化修辞意识。按照古人的说法,诗歌是一种“无理而妙”的语言艺术,这种“无理而妙”美学效果的获得,是通过修辞手法的巧妙使用而产生的。优秀诗人都是善用修辞的高手,都能通过比喻、拟人、夸张、通感、悖谬等修辞方式的运用,将事物之间不被人熟知的、极为隐秘的关联奇妙地彰显出来。第二,强化结构意识。对于一首诗来说,结构的精巧和别致是其走向成功的关键要素,换言之,经典的诗歌都有着不可或缺的独立结构形式。因此,凡是有难度意识的诗人,对诗歌结构的斟酌与考量都是格外用心的。第三,重视“推敲”意识。我们要有意识学习古人,倡导“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的苦吟精神,树立“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责任意识与精品意识,对自己诗作反复打磨,不断推敲,在千锤百炼之中铸造出无愧于时代的佳作好诗来。
重申诗歌的难度意识,不仅需要诗人有所行动,诗评家也要有所作为。诗评家既要有意识地遴选有创作难度和审美价值的当代诗歌,把它们积极推荐给读者,也要系统分析和阐释难度写作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史意义,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