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长篇论说文《天下大同论》
《天下大同论》相关的学术观点引用的参考书目
许全兴,《实践论》《矛盾论》研究综述.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
许全兴,《马克思主义哲学自我革命》.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吕大吉,高师宁,《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研究》.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
何光沪,《百川归海(走向全球宗教哲学)》.北京 :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英],亚当·斯密著,冯玉军,郑海平,林少伟译,《法理学讲义》.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段正元,《大同贞义》.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5
天下大同论之------概述篇
作者:王伟
天下者:穿越古今,恒超寰宇,遍及一切。大同者:万物生长,同宗同源,取法平等,回归自然。自然者,非自然环境之狭隘概念,乃存在宇宙物质世界之客观规律,且客观规律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礼记·大同篇》上记载:“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从孔子的大同世界到柏拉图的理想国;从康有为的《大同书》到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从宗教的佛国净土到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社会,无数仁人志士奋力求索救亡图存之路。回顾近代的中国,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卡尔•马克思揭示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体系,为全人类的独立和解放做出了不朽的功勋。无数仁人志士、革命先驱,在黑暗中摸索救亡图强之路,用生命与鲜血诠释着勇者无畏、仁者无敌、智者无我的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精髓。立足当今,我中华民族将何去何从?是国家分裂,全盘西化?还是民族复兴,国家统一,中国文化引领未来世界共同发展?
几千年来,西方哲学,宗教神学、自然科学、天文学、中国古代哲学等都对宇宙本体及其存在性有所分别的诠释,但是各执一词,没有同一。特别是对于宗教神学之中的“上帝、神、天父、真主”以及佛学之中“自性本体、真空、毕竟空、真空生妙有”、道家的“道体”、中国古代的“天道昭昭”等解读,似有几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之困惑。在人类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之中,学术界一致公认的是:人类多元文化的繁荣取决于文化的差异性。改革开放后期,西方的文化及价值观和中国传统价值观发生剧烈碰撞,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大行其事。在当今社会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史无前例的道德信仰危机,西方反华势力时刻试图分裂中国,亡我中华,亡我文化,亡我精神。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践相结合,当今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要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践第三次结合在一起。第三次结合不仅要和中国实践相结合,还要和中国历史文化相结合。
西方神学自清朝末年,由传教士利玛窦将基督教传中国。在百余年的吸收排斥中,西方神学已融入到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文化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孔子的“大同世界”、佛说“众生平等”、老子所谈“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西方神学“救赎全人类”与马克思主义“解放全人类”的初衷不谋而合。探求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古代哲学、西方哲学、西方神学、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的契合点和同一性关系,已成为当今中国刻不容缓的课题。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寻求诸多独立思想体系形而上哲学本体高度的契合点成为困惑本人十年的难题。一日,我终于破解哲学难题:“天地万物之中什么东西不存在?”由此引发三个命题,以此作为沟通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古代哲学、西方神学、现代科学的桥梁。
未来天下大同的世界是否可以实现呢?矛盾律是发展的源泉。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互联网的发达,交通工具的便利,文化交流的频繁,世界一体化格局日趋明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已经到来。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观和西方价值观及生活方式发生剧烈碰撞,出现当今中国人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冲突。当今世界种族和种族,宗教和宗教,国家和国家的对立矛盾依然存在。毁灭性的核武器时刻威胁着世界和人类的安全,构建全新的人类生存发展新秩序已成为未来时代的主旋律。时代的发展进步首先在于创新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本是智慧之学,自由之学。思想的解放,首先是头脑的解放,这个解放是哲学的解放。这篇《天下大同论》将知识的专与博结合,融会贯通,将古今中外的知识、实践经验和个人的感悟融为一体,弥补了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及教学者文化结构单一,思想贫血的缺陷。在延安时期,徐特立在批评经院派哲学家时指出:“哲学家若只读哲学的书,只读唯物论的书,“是自杀的政策”,“结果就达到否定哲学的道路”。《天下大同论》的学术理论创新思想应运而生,必将凝集成时代精神的精华,充分体现出马克思自由之精神和无产阶级政党所追求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理论创新是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势在必行。实现天下大同的具体方法是什么呢?“合纵连横,返本开新!”和中华历史文化上下五千年之纵,连中西方文明之横,返多元文化原始原点之本,开新时代多民族多种族未来之新。具体措施是全民的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法律教育、宗教教育、真理教育等等。
总而言之,在坚持《马哲》与中华传统思想为主体的前提下,寻求西方宗教神学、西方哲学、自然科学等思想体系对宇宙本原认知的同一性,重新回顾马克思对宗教的客观认识,执宇宙之中心,守同一性原则,偃尚武之遗风,修万世之文教。即为笔者此文之缘起,古有《礼运•大同篇》,今有《天下大同论》,愿二者和合,照耀古今,鉴于来世。笔者亦不枉三十余载荣辱浮沉、独居苦守之初心。最后,笔者衷心祈愿:天下太平,国运昌隆,人民安居乐业;衷心祈愿:众缘和合,取法平等,回归自然;衷心祈愿:天地和谐,万物有序,大爱无疆,国家大同,世界大同,宇宙大同,天下大同!
论说文正文(一).
天下大同论之----------------论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天下大同观
作者:王伟
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世界是什么,世界怎么样的问题,强调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但是对于物质的起源问题并未揭示。作为宇宙万物之起源的哲学本体论问题,古代的哲学家,宗教家,先知,古圣先贤都有过极为精辟的论述。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又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释迦牟尼佛在《楞严经》上说:“色杂妄想而有众生。”亦说:“色心连接一体,而有生命。识心妄想,原一精明,本具诸德。揽搅四大,地水火风相互作用,和合命体。”西方神学《圣经•创世纪》中:“起初,神创造天地。”伊斯兰教认为,真主是唯一,万能的。天文学家勒梅特认为,现在的宇宙是由一个“原始原子”爆炸而成的,而哲学家们在寻找宇宙的原点和中心点。百川归海,万法归源,探求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古代哲学、西方神学、西方哲学、当今前沿科学形而上哲学本体高度的契合点,由此开创天下大同观。
宇宙之本原从何处来?宇宙本原与万事万物的关系、秩序是什么?为解开上述问题,首先要弄明白一个哲学命题:“天地万物之中什么东西不存在?即非认知存在形式!”“不存在的东西”可以引申出三个哲学命题:1.根本不存在。2.未来可以认知的“不存在存在”。3.人类感知器官功能与性质的局限性,本来存在的客观存在,人类永远无法认知的不存在存在。欲认知“不存在”的东西,要具备认知客体、认知主体、认知科学方法等基本要件。第一个命题:“根本不存在”,没有可认知的客观对象,故没有任何哲学论证意义。第二个命题:“未来可以认知的‘不存在的存在’”,随着科技发展,人类认知方式的丰富与完善以及理性思维认知方式,可以认知的‘不存在的存在’”将被认知。第三个命题是我们主要论证的命题,人类永远无法认知的本来存在的客观存在。“永远无法认知”顾名思义认知主体、客体不可认知,即无法完全认知自我的全部属性与自我感知器官普遍性功能与性质的局限性而不能客观认知客体。似乎这是一个永远也解不开的哲学命题。马哲唯物辩证法之中的矛盾论、两点论、重点论、普遍性与特殊性、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将尝试为我们破解。爱因斯坦发现的广义相对论已经证明,时间、空间从根本上讲都是虚无的,是人类认识的错觉,时空只是表述事物不同状态之间相关性的概念。矛盾是客观世界的普遍现象,在时间空间上讲,矛盾时时处处普遍存在,由此得知“永远不可认知的本来存在的东西”不在主观客体可认知的时间空间内,超出主观客体普遍性感知器官功能、性质与理性思维认知能力,故两者非矛盾体。之所以称为“非矛盾体”,是因为在“本来存在而不可认知的客体”与“人类主观客体”认知过程中缺乏途径与桥梁。根据马哲唯物辩证法之中的对立统一规律,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一定超越维次空间。超越维次空间的“不存在的东西”与限制于维次空间之中的“可存在的东西”相互对立统一。换言之,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又彼此独立,彼此变化,彼此发展。两者构成矛盾体,可是这种“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自强不息,永恒不止。“不存在的东西”即“不变”,恰好与《道德经》中“无,名天地之始”相契合;“存在的东西”即“变”与“有,名万物之母”相契合。“不变”同样与佛教《金刚经》中“实相”相契合;“变”则与“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相契合。两者对立则万物生发,统一则回归本源。正与《道德经》“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相契合。同样,“变与不变”又与《周易•系辞上》说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相契合。佛经上讲:“大至无外,小至无内。”现代科学研究证实:“小到电子云和夸克,大至银河系、河外星系、无垠宇宙甚至更浩瀚宇宙外宇宙空间。一切客观存在都在做旋转圆周运动。譬如,电子中的电子云在旋转,质子中的夸克在旋转,原子中的电子围绕原子核旋转,月亮围绕地球旋转,地球又围绕太阳旋转,太阳又围绕银河系的核心旋转,以此类推,一切客观存在围绕宇宙核心在旋转。”“大与小”、“内与外”符合马哲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告诉我们:“时间、空间的虚无性。”所以,“大至无外,小至无内。”以时间空间单位无法度量,故“刹那”非时间概念,“当下”非空间概念。由此得知,超越维次空间无过去,无现在,亦无未来。宇宙本体或者称为“宇宙中心原点”,必是最小的物质计量单位。目前较小的物质单位“夸克”,经过现代量子力学科学研究证实是一种波的现象。换言之,“夸克”本质属于非客观物质实体存在。如果宇宙中心原点受维次空间限制,那么宇宙只有唯一的维次空间。不可能有科学家已经证实的多维空间存在,所以宇宙中心原点必不受维次空间限制,并且可以在多维次空间和超越维次空间之中随意自然表达。上面论述过,超越维次空间的“不存在的东西”与限制于维次空间之中的“可存在的东西”相互对立统一。马哲唯物辩证法中的的两点论告诉我们:“在研究矛盾对立的两个面时,既要研究主要矛盾,又要研究次要矛盾,既要研究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研究矛盾的次要方面,二者不可偏废。由此证明,超越维次空间的“不存在的东西”与限制于维次空间之中的“可存在的东西”的统一整体即宇宙中心原点,可以在多维次空间和超越维次空间之中随意自然表达。“永远不可认知的本来存在的东西”不在主观客体可认知的时间空间内,超出主观客体普遍性感知器官功能、性质与理性思维认知能力。
关于第二个命题:“未来可以认知的‘不存在的存在’”,随着科技发展,人类认知方式的丰富与完善以及理性思维认知方式,可以认知的‘不存在的存在’”终将被认知。故知,第二个命题中的“不存在的存在”是相对于“存在的存在”而言,所以二者具有统一整体性,“不存在的存在”即“存在的存在”。从上述可知,宇宙本体即宇宙中心原点,按照西方哲学体系思想与现代自然科学对宇宙本体的揭示,前提必须是客观存在,所以在这个层面上论证:第二命题与第三命题都具备客观存在性,二者相互结合统一为整体即是西方哲学与自然科学所探求的宇宙本体。然而,西方宗教神学中的造物主与老子《道德经》中的“道体”同样具有不可言说,无处不在,奥妙无穷,博大深远,具有万能的神奇力量,还有六祖《坛经》的中“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无生灭;何其自性,本不动摇;何其自性,万缘具足;何其自性,能生万法。”佛学所述,自性本体,超越一切语言文字相,无我见,无我念,无我所,故亦不可说。虽不可说,其自性本体妙用,无处不在,处处显现,同样具有万能的力量。从上所述,西方宗教神学中的造物主与中国古代哲学皆具备客观存在性与本不可认知的不存在性的同一属性。由此推理可知,西方哲学所认知的宇宙本体是基于客观存在性为前提的,所以第二、三命题的统一整体即其本原。西方宗教神学与中国古代哲学即有客观存在性,又有超越语言、文字及主观意识形态本不可认知的不存在性。进一步推理,西方宗教神学中的造物主、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道体”、“自性本体”、“法性”、“如来藏”应该是第一命题、第二命题、第三命题三者的统一整体。这个整体命名为“整体X”。第一命题的“根本不存在”对应“空如来藏”;第二命题的“终将认知为客观存在的不存在”对应“不空如来藏”;第三命题中“本来客观真实存在而永远无法认知的存在”对应“空不空如来藏”。“根本不存在”与“未来终将认知的不存在存在”、“本来存在永远无法认知的不存在存在”,从“不存在性”与“存在性”的辩证关系而言,高度对立统一。从上述“不存在性”与“存在性”二者的辩证关系而言,又与佛经中“色、空”、“性、相”、“真、妄”、“自、他”、“一、多”、“动、静”、“生、灭”、“真空、妙有”、“随缘、不变”、“有为、无为”等相契合,又与《道德经》、《周易》上的“阴、阳”相契合。作为“天地万物不存在”的三个哲学命题与人类科学、哲学已经认知证实的“存在之客观存在”统一为整体,即是万事万物。马哲唯物辩证法中的重点论可知:“研究复杂事物的发展进程中,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研究任何一种具体矛盾时,而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方面。反对把各种矛盾情况或各个矛盾方面平均对待,而陷入均衡论。由此推理得知,宇宙之本原从何处来,宇宙本原与万事万物的关系、秩序问题自然有了答案。一切事物皆从“无”到“有”,从三维空间的时间空间概念下,存在“过去”、“现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从这个角度上说,按照“重点论”的哲学思想逻辑思维,在“天地万物不存在”的三个哲学命题与已认知证实的“存在之客观存在”的矛盾共同体中,第一命题与第二、三命题的矛盾即是主要矛盾,而第一命题即是主要矛盾之中的矛盾主要方面。马哲上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所以,万事万物的起源来自第一命题。《宗教词典》对“上帝之创造”的诠释是:“上帝乃是从完全的‘无’中创造出一切,没有物质存在,连时间空间也没有,而只有上帝,以及他的‘道’和他的‘灵’。对“上帝之存在”的诠释是:“上帝本质即是‘存在’,不可能不存在的‘存在’,即‘必然存在’。而且是‘最高存在’、‘第一存在’、‘根本存在’、‘永恒存在’即‘无始之前’存在,‘无始之终’亦存在。”所以可知,在“天地万物不存在”的三个哲学命题与已认知证实的“存在之客观存在”的统一整体中,此统一整体命名为“整体X+”西方神学造物主超越于“整体X+“之外,但是又与其密切联系。进一步推理可知,西方神学与西方哲学中的宇宙本体、佛学“自性本体”、老子“道体”、古代的“天道昭昭”、现代科学家所探索的宇宙中心原点,即相通,又独立;即区别,又联系。上述论证可知,第一命题恰是沟通中西方哲学、神学、科学、佛学、道学等的契合点,具有同一性。本来没有任何哲学论证意义的第一命题,反而论证证明具有极为重要意义。第一命题即“根本无、毕竟空、物我不二”。这正是几千年以来,人类对宇宙本体认识的迷茫性与不同一性所在,主观认为无任何论证的哲学命题,恰恰是问题关键所在。
综上所述,宇宙之本原的起源问题是:一切以“存在、非存在、非非存在、无非非存在等多重存在形式,“永恒存在”着,无始无终,无边无际。以高度统一的“无上整体观”,迁徙流转,周而复始,永恒不息。宇宙中心原点与宇宙万事万物具有同一性关系;而宇宙万事万物的生发、回归,遵循似矛盾非矛盾的无上整体关系。在无上整体的宇宙万物世界中,每一个成员即是一粒微尘,同时还是“无上整体的宇宙世界”。这种秩序关系相互依存,相互依赖,不可分割,构成圆满的圆周关系。西方哲学家及现代科学家任何主观客体意识思维的产生,本身就产生了存在性整体属性,其中的单一重的“存在”的存在性属性,往往忽略了“非存在、非非存在、无非非存在”等多重属性存在形式,所以时至今日,西方哲学界与科学界对宇宙本体本原即宇宙中心原点的探求,扑朔迷离,无法究竟。
论说文正文(二)
天下大同论之-----------论宗教文化建设与民族复兴的关系
作者:王伟
宗者,主要的、正宗的、尊崇的;教者,教学、教育、教化。故宗教者,主要的教学、正宗的教育、尊崇的教化。《宗教词典》对宗教的解释是:“人类意识现象和社会现象之一。是由对终极者的信仰所激发,以之为核心又以之相适应的情感体验、思想观念、行为活动和组织制度的象征体系。宗教对于各民族的经济、政治、风俗、法律、伦理、道德、诗歌、戏剧、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艺术、哲学、科学、教育、学术等文化形式的面貌及其发展,一直发挥着重要的、内在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各民族在这些方面的碰撞、交流和互动,也发生着巨大的作用。”习主席在《谈治国理政(第二卷)》上说:“多民族的大统一,各民族多元一体,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财富,也是我们国家的一个重要优势。”这种多民族之间的政治、文化、宗教认同,开创了中华民族“和合文化”之先河,故多民族的大一统,必以和合与共,求同存异,彼此认同为主体,也势必成为宗教文化建设之客观必然。
马克思对“宗教”是这样评价的:“宗教是那些还没有获得自己或是再度丧失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宗教是人民的鸦片。”马克思的这几句宗教观的论述是对于当时的德国而言,无疑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但这个真理是具体的,马克思自己也说它是“就德国来说”的。离开19世纪德国这个具体的历史背景社会政治条件,这句话就不一定有同样的适用价值。我们不能把马克思这个论断绝对化,不管何时何地,在任何社会历史条件下都把“宗教批判”当成“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这本身是错误的。列宁对此宗教观过于夸张的解读为:“宗教是麻醉人民的鸦片——马克思的这句名言,是马克思主义在宗教问题上全部世界观的基石。”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矛盾普遍存在,即有矛盾的普遍性,还有矛盾的特殊性,因时因地制宜,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超时空应用,本身违背了实事求是原则。按照马克思自己的说法,宗教的实质上是一个总的世界观。作为总的世界观,宗教包括有文化的各种因素和内容,如文学的、艺术的、伦理的、政治的、法律的、哲学的……有些是宗教神学方面的,有些则是依存于其中的世俗性文化。如果我们对之进行科学的、全面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评价,宗教的社会功能和历史作用,并不完全是绝对消极的东西,也就是说,并不完全起鸦片烟似的精神麻醉作用。宗教也有在一定历史阶段或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发生积极的社会历史作用。因此,宗教作为“人民的鸦片”所发生的精神麻醉作用,仅只是宗教社会功能的一个方面,如果把这当成宗教的全部社会历史功能,那么是片面和局部的,非整体和全面的认识。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首先要复兴中华传统文化。谈到中华文化自然想到中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指导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主导思想。辛亥革命斩断封建龙脉,五四运动开启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开端,文化大革命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否定等等,出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断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要和中国革命和建设相结合,还要和中华传统哲学相结合。近百年来,中华民族风雨飘摇,呼吁打倒孔家店者有之,斥曰礼教吃人者有之,乃至于欲废汉字而效彼罗马字母者亦有之。中华文化殆将危矣!当今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尚保留在宗教之中,宗教文化在历经千年的相互吸收排斥以后,形成了以儒释道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体系。中华文化从来就是开放而不是封闭的,不断地与周边、外域文化思想相碰撞与融合。山西大同的北岳恒山,有一座举世瞩目的悬空寺,此寺融合儒释道三家文化法脉,同时大同云冈石窟的佛像雕塑,积极吸取西方的美学元素,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大同自古就是多元文化的融合之都,北魏王朝在大同建都,平城时代的近百年里,民族迁徙融合,文化交流认同,中西方往来频繁,开放融合的文化形态和兼具东西方的社会生活,丰富而生动。在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大同古都,生活习惯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却可以求同存异,和谐发展,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之中可谓独树一帜。当时的大同,萨满教、佛教、道教、儒教、袄教,同时存在,共同发展!千百年来,宗教渗透着宗教哲学思想,宗教哲学定义是“作为整体的人类之不同社会、历史和文化之中的不同宗教内的共同因素为资源,以说明人类生活之整体性、精神性、和全球化的根据为宗旨,采用理性的方法又吸收超理性的宗教要素的哲学。”这就规定了它的方法,必须回溯中国多元宗教在几千年传承发展所呈现出来的客观面貌。“宗教”意味着超理性因素,“哲学”要求理性的方法。由此可知回归中国多元宗教文化最初本来的客观教义,成为宗教文化建设的第一步。
提升哲学社会科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各个思想领域的话语权,体现时代性、实践性、原创性、科学性。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紧密结合前沿科学、量子力学、能量医学等最新成果,寻求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多元宗教文化哲学本体高度上的契合点,成为宗教文化建设的第二步。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是创新之学、自由之学,创新是人类自觉能动性的最高表现,是人类文明的灵魂。《礼记•大学》说:“汤之《盤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尚书•咸有一德》说:“始终惟一,时乃日新。”《周易》的基本精神之一是主张变易、日新、与时偕行。《周易•乾卦•文言》说:“终日乾乾,与时偕行。”唐代刘禹锡说:“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除非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革命,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改革创新,奋发有为成为当今时代的讨论主题。“创新”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范畴不仅是时代的要求,而且也有马克思哲学的内在根据。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最根本的是思维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多元宗教文化形而上哲学本体高度的契合,属于不同独立思想体系重新的排列组合后发生“质”的飞跃,宗教文化建设第二步是探索意识形态领域的思维创新。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重新回归“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上来。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反复实践,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实践上的创新推动认识上的创新,认识上的创新反过来又推动实践上的创新。时代的发展进步首先在于创新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本是智慧之学,自由之学。思想的解放,首先是头脑的解放,这个解放是哲学的解放。现在的马克思哲学研究者对于中国哲学、外国哲学、伦理学、美学、宗教学、科技哲学、逻辑学等缺乏了解。哲学家知识面很窄,得了贫血症,哲学的干瘪、枯燥、乏味也就是必然了,更遑论创新发展了。创新精神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灵魂,贯彻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个思想体系之中。上述可知,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多元宗教文化契合的创新思想,是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要求,必将凝集成时代精神的精华。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互联网的发达,交通工具的便利,文化交流的频繁,世界一体化格局日趋明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已经到来。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观和西方价值观及生活方式发生剧烈碰撞,出现当今中国人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冲突。当今世界种族和种族,宗教和宗教,国家和国家的对立矛盾依然存在。毁灭性的核武器时刻威胁着世界和人类的安全,构建全新的人类生存发展新秩序已成为未来时代的主旋律。未来的世界必将是天下大同的时代。孔子的“大同世界”、佛说“众生平等”、老子所谈“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西方神学“救赎全人类”、康有为的《大同书》,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与马克思主义的“解放全人类”,其社会文化内涵和社会伦理价值观具有高度一致性。
实现天下大同的具体方法是什么呢?事实上,任何宗教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期的不同和地域的不同而显示出不同面貌,或者说总是存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文化中。纯粹静态的宗教现象学或者宗教心理学是不够的,纯粹动态的宗教历史学或宗教社会学方法也是不够的。事实上各宗教不同时期的纵向发展和不同地域横向分布结合起来考虑的方法 即“合纵连横”。何谓“返本开新”,宗教哲学之宗旨是说明人类生活之整体性、精神性和全球化的根据,势必回归人性的共同性和宗教的超越性,孤立性与整体性,物质性与精神性,分化与一体化之间有一种辩证关系,但是孤立性、物质性、分化性在人类的史书中多有记述,而与整体性、精神性、一体性割裂开来,这是本质的错误。寻求上述二者的共同根本原点,即“返本”,结合当今中西方多元文化的特点,即“开新”。总之,“合纵连横、返本开新”的研究方法成为宗教文化建设的第三步。和中华历史文化上下五千年之纵,连中西方文明之横,返多元文化原始原点之本,开新时代多民族多种族未来之新。
综上所述,宗教文化建设与民族复兴休戚相关,不可分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首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立足当今日新月异,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改革创新,奋发有为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当今的中华传统文化出现断层,文化命脉尚保留在宗教之中,故宗教文化建设乃当务之急,势在必行。宗教文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符合中国改革实践和历史文化背景,正确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因时因地制宜,辩证认识宗教在人类历史中发挥的社会功能作用,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而达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整体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宗教等。宗教是上层建筑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稳定经济、政治、道德和净化人心等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二者相互平衡,彼此协调适应,国家才能长治久安,稳定发展。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同圆炎黄子孙千年的中国梦,为了构建公平、有序、和谐的天下大同新秩序,宗教文化建设三步创新发展战略,功在当今,利在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