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培华:隐之憾(外一篇)

刘培华
2021-06-06
来源:中华作家网

微信图片_20210606183227.jpg



隐之憾(散文)

□刘培华


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先秦荀子劝学》)。—题记:

隐者,“隐居不仕之人”也。

鄙人微信昵称“乡隐居士”,此昵称初为笔名、网名。喜欢写点小文,早年QQ、博客、博文即用,沿用至今,现微信仍称。多因不解其意,时有朋友追询,或有嘲讽。此文姑且算为对其自析,或有不妥另释。

吾论之“隐”意有三释:其一,隐者;其二,乡村;其三,居士。更偏“乡隐”。

隐者多以乡村山林为居,隐士自古就有真隐和冲隐(冲隐就是假隐)、实隐与虚隐之分。真隐实隐既有行动又有心境,而假隐虚隐则不然。也不乏那些沽名钓誉者以此博名的假隐士(不才即是)。此处我想说的是“隐”这样一种文化,这样一种心态。特别是,隐士与乡村、山林结合生发的一种美,一种境界。“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只要是生活适度清贫,甘于寂寞,守住清静的那些村野间的居民都算是广义的隐士,或称隐者。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代农村生活设施一应俱全。他们日出而作,而落而息,生活规律,饮食清淡,活得简简单单,索取甚少,要求甚低。他们自耕自食,守山望水,和所在的环境已经融在一起了,亦可认知为“隐”;偏居一隅求安静,亦为一隐。

古人的隐居生活就是能够超越官场生活繁文缛节的一种生活方式,清净闲雅的心境,不光是文人隐士所追求的。我们的生活逐渐被各种各样的事情填满,被各种各样的观念充溢,但是很多人忙来忙去却不知道自己究竟忙的什么。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会发现越来越多的现代人缺少宁静的生活以及闲适的心境。回归田园,拥抱自然,就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何为隐居?《辞海》一书解释为,不愿为官的人蛰伏于山野之中。自古以来,隐居便被定义为三种境界。其一是淡出红尘,在乡村野居中自得其乐;其二是身在俗世,却不受其扰,甘之如饴;而最后一种,则是位居人臣,仍可远离复杂的人心,出添泥而不染。道家思想中有“小隐在山林,大隐于市朝”的说法,《道德经》曰:小隐于野,中隐于市,大隐于朝。小者隐于野,独善其身;中者隐于市,全家保族;大者隐于朝,全身全家全社会。由此可以得出,解甲归田的做法实为小隐的结论。

在下上述三等均不属。

我,出生在素有文化之乡之称的北岭,水土滋润,村风教化,有“文”之根基;多年从文,笔耕不辍,有“化”之积淀;父辈私塾文底教养,耳濡目染,有“教”之雍培;自身勤奋好学,文友熏陶,夫人指点(曾为人民教师),供职民建大厦集团时与教育泰斗庞长增老师(第一任东营师范校长、东营财校校长、东营职业学院纪检委书记)对桌办公6年,有“养”之历练。自幼自命不凡,在长年工作、生活和社会交往中,接触结识结交了“文化圈”内诸多文人墨客、朋友兄弟,潜引默化,耳濡目染,“文化”熏陶,积累了一定的文字功底。其实,实有水平初中“本科”(复读一年半,共三年)。恢复高考,回村农耕劳作4年后考取煤矿技校,步入社会,开启创业奋斗之旅,有了自己的生命轨迹和从工从商职业生涯。也因此而被排斥在“体制”外。国企破产下岗失业,从此便注册了“打工者”、“下岗失业”的双重“商标”。是仁弟挚友陈建平不弃,收纳民建集团授一要职、委一重任。任行政总监期间,兼任企业文化部长,创刊《民建大厦之声》报刊,集总编、编辑、记者、排版于一身,号称“一支笔”,被誉为文人。也得到业界认可,被聘为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齐鲁晚报、东营电视台市民记者,拙文时有铅印付梓,业界圈内小有名气。

本人也有收藏字画之喜好,这些均为文人所举,因而,自己也恬不知耻,不甘平庸,以“文化人”自居。实则充其半文人也。文人舞文弄墨,吾等只舞文不弄墨,对书画墨宝仅限于喜好欣赏收藏而已。虚荣心作祟,时常咬文嚼字,吟诗拽词,摆弄“之乎者也”,或有炫耀显摆卖弄之嫌,不免遭人讥讽。

鄙意欲“乡隐”,源于乡音乡情。我之“隐”偏钟爱“乡”。乡情与爱情亲情及它情相比,其味更为纯真浓烈香醇。乡情难忘,曾经极力逃避开的贫穷乡村,时间凝成了魂牵梦绕的浓浓乡情,曾经向往的高楼大厦,抵不住自然回归的隐心作祟,家乡成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四合院的首选地,想隐于生养自己的家乡是因为爱她入骨。故而为之。

心念桑梓,感怀乡情。为延续传承本土文化,“微信”大众化时本人主导,建孟南村微信群,美其名曰“孟南乡情叙坛”,自任群主。定群宗旨:传乡音、议乡事、叙乡情、聚乡谊!

乡居平原农村,无山也有景,无水也有情。我的记忆中收藏着无数乡村风景如画,有一种纯朴的气质和美感,它们被寄放在乡村中、林水间。可以说,那里是文化人的心灵倚靠,是他们思想与精神的木本水源。随之时代变迁,而今这个曾经源远流长的水源,或将濒临枯竭;文人、乡民和大地的感情,和山林的感情,像涓涓清流,流淌在我们民族的血脉和历史长河之中,而今这负载感情的清流,也欲断流。随着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富强,新农村改造(合村并居),对上述情景的影响和改变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本欲效法古人,伪作文人,归隐乡山,蛰居村野,守望田园,唯美存真,悠然自得,安逸恬淡,闲云野鹤,樵苏之乐,现今只是一种奢望、痴想。

一者,离家数十载,老家村落早已无鄙一席之地;再者,新农村改造,合村并居,庭院独居或将不存。因而乡居无望。退而求其次,庭院独居亦可。儿时“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梦想早已实现了,高楼大厦住宅刚需满足后仍思“改善”更大更好。与他人观念相悖的是喜欢独门独院。然,经济所限,别墅独院无望,只好望“院”兴叹!

不居可游。我曾数次在工作单位组团带队,参加时兴的农家乐之游,重温“乡居”乐趣。我觉得,被忙碌繁纷的城市生活左右的当代人,有一点隐居之心,且有必要。不妨有空给自己设计一段安静的时光,亲近一下自然。不必每逢节假日(当前国家的节假日不可谓不多矣),还贪恋着都市的喧闹和繁华,迷信钢筋水泥琉璃瓦的人工“名胜”,沉醉刺激的佐料和滥用味精烹调的味道,止不住往人多地方扎堆。可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生活的品质,好好给身处都市中疲惫和无奈的自己做一点调整和修补。时常想有闲情逸致暂时离开尘世的关联,回清静天然的老村落、小溪旁,好好体会和享受“偷得浮生半日闲”的境界,“山中才一日,人间已数年”,那不够奢侈、够刺激吗?!

那里是儿时生长的地方,年少时奋斗的地方,当年设法逃弃摆脱的地方,老年时魂牵梦萦的地方,暮年时隐居向往的地方。岁月如歌,一路拼搏,往事如昨。最刻骨铭心的是:这里是我奉献青春和热血的地方;时光荏苒,斗转星移,白驹过隙。而今自己年过六旬余四。回想已逝年华,自己始终不忘初心。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变迁,隐居生活越来越没有可能了。但是我们可以保有一份对隐居生活的向望与憧憬,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农村出身,生在农村,长在乡下,活在城市,求学离家在外闯荡打拼40余载(大半生)。返璞归真,对家乡的依恋,怀旧,乡情,对老年生活幸福快乐的向往,退休后渐步暮年,此念甚浓。

古人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置身大千世界,碌碌无为。无条件、无能力、无机遇从“仕”,唯有“隐”解忧、“乡”浇愁。

当代,村落、山川依旧质朴宁静;隐者、居士依旧素心恬淡。想想乡村山林间之隐者,劝世人且莫轻诩高雅!

“乡隐”只是愚人一种心境,“心隐”、“意隐”。未具隐之条件,未有隐之资本,未达隐之境界。无奈,前述所限,此愿只好弃之作罢,故而谓“隐之憾”。杜撰廖抒此文自嘲,慰藉此憾!   

乡隐居士   岁次庚子金秋于黄河入海口鸣丁书屋



入会偶感(随笔)


辛丑阳春三月,我相继幸运加入东营市作家协会、山东省散文学会,成为正式在册的市作协会员和省散文学会会员。恰逢我65岁生日,无上荣光,此祝寿“蛋糕”特具滋味,甘甜香醇,沁人肺腑。

自幼习文,能够加入作协,入文化圈,成为作家,是我梦寐以求的夙愿。在我年奔古稀时机,如愿以偿,这是一份迟来的人生馈赠,圆了我儿时至今大半辈子的作家梦。东营文化圈内熟知我之友调侃戏称我属大器晚成。

取证书后,感慨良多,心潮澎湃,无以言表。萌发抒怀之意,纂文偶成书之。

成了作协会员,为我“文化人”贴上了标签。今后的作品作者简介中即可堂而皇之地冠以“东营市作协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的头衔、虚名,东营文坛和山东散文文化圈有我一席之地。然,我喜忧参半,既感到万分兴奋,又甚感惭愧,有欺世盗名之惑。欣喜过后不免有些许担忧,在圈内我是无名之辈,水平有限,距“作家”实名甚远,唯恐辜负众望。我的东营市作协入会推荐人是东营市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作家、媒体人李静老师。我早有入会之念,苦于自感不具资格、条件不备,多年未曾奢望,是李老师为我打气鼓劲而为之。我递交申请后,呈陈瑾之主席阅示,报协会按组织程序审批通过。我的文稿也得到了山东省散文学会的认可,同时吸纳我为会员。

大喜过望,谨致谢忱!

首先,感谢山东省散文学会和东营市作协领导、老师们的认可、赏识和厚爱!感谢接纳吸收!

感谢东营市作协主席陈瑾之先生陈主席对我早有耳闻,我近期作品他也有留意关注,考察时调查文化圈内知我者朋友,均褒奖予以保荐。他从专业角度和作家水准反复审核我的作品、成果和阅历,给予充分肯定,认为具备入会资格和条件。得其首肯,方才过关。

其次,感谢东营微文化郝立霞主编的支持和不弃!她是我的筑梦女神。

感恩是人生道德素养之一。是她在我挂笔多年,重操“旧业”时拉我“入门”,

将我引入文坛;是她耐心指导,大到文章立意、文风结构,小到用词说话,语法修辞,成文修改,都一一悉心讲解,使我文风大变,说话着调,用词得当,作品质量不断提升;是她特别支持鼓励,使我不断进步,逐渐缩短了与文化人的距离;是她对我所投稿件反复润色修改斧正,对作品褒贬中肯;是她为我自居“文化人”、成为作协会员、成为“作家”增添了砝码和“凭据”;是她鼓励帮助,使我重拾信心,再次操戈,挥洒人生,乐享晚年,同时也才有了入会资本;是她为接续我的作家梦,助力、支持!她诚实守信敬业的作风,对文字的敬畏,对作品的严谨,对作者负责的态度令人敬佩!

再次,感谢李静主席的举荐!

我与李静主席是因当年东营日报社市民记者而结缘,因属古交我称其静妹。我是市民记者中较为高产记者,时有稿件见诸报端,在东营新闻媒介混了个脸熟,引人瞩目。作为媒体人,她以敏锐的视角很是欣赏我的新闻稿件,那几年她知道我新闻稿件尚可,也曾关注过我发表的文学作品。看到我近期东微文化采用的几篇拙文后,更加热心鼓励,主动极力向协会推荐,“命”我申请。我虔诚申请入会,才有此梦圆“后果”。当她通知我取证时,我喜出望外,不能自己。

最后,感谢协会所有领导和著名画家陈宏光,著名书法家张连富、陈宏伟,摄影家刘云生、刘文忠等所有熟悉我的书画界、媒体界、文化圈的兄弟朋友们对我的支持美誉和“声援”保荐。

在此,我还要由衷地感谢文友们和读者朋友!在我文学的旅途中,给了我无私的鼓励、提携和帮助,让我阅览无限风光在前头。感谢您!感谢隔屏点赞、光顾我作的朋友!欢迎文友来襄做客指导交流切磋。

作为一位文学爱好者,写作是我业余生活的重要和主要内容,更是我表情达意的重要载体,特别是通过与陈主席、李主席、郝主编及其他文友会员老师的交陈,可谓受益多多。能与大家共同建设东营市作协这个大家庭、丰富东营微文化内涵是我的最大荣幸。

现今,越来越多的文人崇尚诗意人生,每一位手中执笔的人,都对成名偶有幻想。在下也不脱俗,入会梦想现已成真。将多年文稿编纂成册,集结成一册像样的文本,这是我的终极目标,此两愿始终激励着我。多年来,我只不过是在繁芜的工作之余,远离浮世的喧哗,把心静静安放于我的故土、我走过的每一方土地,断断续续地敲打出一些感恩、感动和感悟的心灵音符。时有大笔题来,挥墨淋漓,以文化为幌子,捏着一杆提勾画叉全凭心情的虚伪笔,招摇过市大半生,无功少绩,浪得虚名。去年以来初入东微,上传发表拙作数篇,虽水平甚差,但丰富了自己业余生活,抒发、表达、记录了我的生活感悟。东营微文化成为我天天相会的朋友,文化生活的“伴侣”。去岁今朝识东微,隔屏相见友习文,品评生活出华章,互赞欣赏心中慰。微友多有谬赞更使我飘飘然,不知所以然!

感慨之余,欣然草成小令,以表情怀:

(一)

初游文海劈波进,迟暮摘霞入会门。

一纸浮名遂夙愿,半生空腹愧空文。

键盘走笔斜阳对,岁月不负苦心人。

丹心未改书壮志,跻身文坛悟凡尘。


(二)

入会飞鸿喜讯传,网桥牵线续文缘。

从而岁月多情意,美文佳句宜相伴。

一载拙作仅几篇,只为感遇寄吾愿。

老来方知写作妙,以文养生度残年。

聊可慰藉,是为吟。与文友共勉!

入会,即是作协对本人及作品的肯定和认可,又是对我的鼓励和无言的鞭策,无穷的动力,无限的期望。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荣誉与责任同在,收获和希望并存。春天是播种希望的季节,在此时成为作协会员是多年奋斗的收获,也是今后努力的希望。若将此事比作梨园唱戏,前期发表作品是素颜彩排,如今就是化妆登台正式演出。自感压力山大,不敢懈怠。今后,吾将立足文坛,负重前行,谦虚用心,扎实用功,不辍耕耘,提升自我!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用实际行动感谢前述所要致谢的人们,让作品与身份相衬相符,努力将上乘之作奉献给文友和读者,回馈社会,回报领导、同仁,对得起“作协会员”称谓,不辜负主席和领导厚望,不失众望!不做附庸风雅的伪文化人,要成为货真价实、名副其实的文人墨客!坚信,追逐梦想之路的尽头定会有梦想挥手相迎的期待。

传承、振兴、繁荣文化事业,作协会员责无旁贷,现在出发正当时,我们一起走在路上!初心不变,愿以文会友,与全体同仁相互学习。让我们所有东营作协会员和全体文化人等苦苦求索的行者,豪情满怀,携手并肩,勠力同心,兄弟同行,一起努力,笃定前行,共同为丰富东营文化内涵出力献文;为传承本土文化而笔耕不辍;为文化事业的繁荣昌盛,殚精竭虑,不懈追求!

谨以此文作为我的生日礼物,献给山东省散文学会、东营市作协的领导、编辑和全体同仁、文友、读者朋友以及长期一如既往关心、关注、支持我的所有亲友!

乡隐居士

辛丑暮春写于黄河入海口鸣丁书屋

作者简介:刘培华,字,成之;号,三寿。男,1957年出生,山东利津人。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东营市作家协会会员,东营市首届谱牒文化研究会会员,《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齐鲁晚报》市民记者,笔名:乡隐居士。高级工程师职称,清华大学工商管理学院MBA毕业。长期从事企业行政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国企退休职工。

个人喜好:文字写作,书画收藏,中国象棋,花卉养殖。

自幼喜欢文字与写作,早期,除新闻稿件外,偶有文学拙文见于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齐鲁晚报等报刊;曾任企业报刊编辑主编总编8年;曾合著《中国民营企业文化建设》一书;受聘参与编著《利津商业史话》一书。

退休后被一民企返聘。平时忙于生计、工作和俗务,少有随记涂抹文字之习,聊以自娱。不忘初心,有闲暇兴致和灵感,为诗为文,写作怡心,作品散见于网络平台。功底欠厚,灵感驱笔,以文娱心,与友共飨。



阅读603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滚动公告
  声明:本文为作者原创文章,文章的观点、立场仅代表作者的观点、立场不代表中华作家网的观点、立场,如有违规或您认为该页面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网站客服,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