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电脑端
中国作家人才库
全站
文章详情
【首届“浪淘沙杯”国际华语赛】散文组入围展:汤苏文1篇
汤苏文
2021-10-20
来源:中华作家网
参赛投稿点击:首届“浪淘沙杯”国际华语文学大奖赛征稿
拜谒李克农故居
汤 苏 文
在隆重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庐江县委党校组织了一次李克农故居现场教学活动,作为一名镇(园区)党校师资参训人员,我有幸参加了这次活动,从而得以荣幸拥有了一次拜谒李克农故居的机会。
李克农故居位于巢湖市炯炀镇中李村,炯(炀)中(庙)公路路边,几株高大的苍松翠柏,掩映着一座普通的农家四合小院。故居门口,门楣上挂着一块由杨尚昆题写的“李克农故居”门匾,门两旁的对联是董必武老赞美李克农的诗句“能谋颇似房仆射,用间差同李左车”。大门楼两边的院墙上是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浮雕。
进入大门,将军的半身铜像迎门而立,那张长方形的脸庞上,两道浓眉高高挑起,显得格外英武,一双深邃睿智的眼睛凝视前方,显得炯炯有神。铜像后面,是一块汉白玉照壁,照壁正面刻有杨尚昆题写的《丹心留人间 勋业传后世》文章,背面刻有一万余字的李克农将军大事年纪。院内芳草如茵,一株古梅郁郁葱葱。院内的左右两侧分别是将军的陈列厅和故居,院内的正前方依次用画廊的形式布置着宣传展板和众多的基地牌匾,故居先后被授予“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安全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革命精神代代传教育基地”、“安徽省十大红色旅游景点”等称号。将军的故居为三间青砖小瓦普通民房,室内陈设简单陈旧,显得古朴素雅,故居的堂屋内摆放着将军昔日使用过的通讯器材以及旧皮箱等老物件,它们无声地诉说着岁月沧桑。陈列厅于2006年重新布展,陈列有李克农生平事迹图片190余幅、革命文物50余件和大量的文献资料,并运用声、光、电、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多方位全景式展示了李克农将军传奇的一生。
李克农,这位我党我军隐蔽战线上的卓越领导人,与钱壮飞、胡底一起被周恩来总理称为情报界的“龙潭三杰”,李克农被誉为“特工之王”,而且他还是开国将帅里面唯一一个没有领兵打仗而被封为上将的将军。凭着对革命事业的赤胆忠心,李克农深入龙潭虎穴,为保卫党中央的安全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功绩永远铭刻于史册。
在回程的路上,尽管车窗外的风景美如画卷,可我无法拥有欣赏风景的心情,我的心潮久久不能平静,展馆里的情景,讲解员的解说,老师的讲课,始终萦绕在我的心头。那是怎样的信念,怎样的情怀,怎样的忠诚啊!早在青年时期,才华横溢的李克农就投身到了革命之中,1929年12月,经党组织批准考入国民党上海无线电管理局(局长为徐恩曾),这是国民党的秘密高级特务组织。繁华的大上海,灯红酒绿,纸醉金迷,李克农丝毫不为所动,除了为了工作需要购买了一套高档西服以外,其余的薪水全部奉献给了党组织,专门救济烈士家属。在隐蔽战线的战场上,虽然没有炮火硝烟,但同样也是危机四伏,杀气重重,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隐蔽战线的工作,有时还很委屈,甚至还会被误解,就连家中的老婆孩子也无法透露真实身份,更有甚者,一旦环境、情况变化,一时无法证实身份都有可能。自古忠孝两难全,1952年7月,李克农的父亲在北京病逝,当时的李克农正在朝鲜前线主持谈判,他无法回家为父亲办理后事,只能每天向着父亲所在的地方鞠躬,表达自己深深的愧疚。从李克农将军的身上,我分明地看到了无数的革命先烈和仁人志士,为了革命,为了人民,为了党的事业,不求名利,无私奉献,无限忠诚,甚至连自己的家庭和生命也在所不惜,我想,这也正是中国共产党人感天动地、光耀千秋的精神魅力之所在吧。
汤苏文
,男,网名万水,安徽庐江人,文学爱好者,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会员,合肥市作家协会会员,2001年开始写作,作品散见于报刊、杂志及网络。
阅读原文
阅读474
分享
下一篇:
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
这是第一篇
发表评论
提交
滚动公告
声明:本文为作者原创文章,文章的观点、立场仅代表作者的观点、立场不代表中华作家网的观点、立场,如有违规或您认为该页面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网站客服,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