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中华长江文学奖国际赛】参赛:105号乔峻岭

乔峻岭
2021-12-09
来源:中华作家网

微信图片_20211209172200.png



乡村话絮

乔峻岭

   乡村是我生存的根。乡村的日子是水,给鱼儿活泼泼的生命;乡村的日子是树,给鸟儿浓重重的绿阴;乡村的日子是一捧故乡的泥土,让离乡的游子永远没有水土不服的毛病。乡村有纯朴的人情、美妙的音乐、芳香的气味、斑斓的色彩……



    乡村的声音


    乡村在远去的声音中丰膄,也在声音的变奏中前行。不知从何时起,乡村的空中有飞机、火车、汽车声掠过,有挖土机、打桩机、装载机轰隆着,农业观光园、农业科技园、返乡创业园、农耕体验园的高音喇叭里,传出园子的介绍和美妙的音乐。这些声音可让人们感受到乡村的迅猛生长。

    乡村的声音是丰富多彩的:有低沉、有高亢、有圆润、有尖利、有传统、有时尚,充满和谐。

    乡村永远是勤快的。阳婆出宫,鸡鸣、犬吠、猫咪、马嘶、牛哞、羊咩……农夫吆喝牲口、牲口呼唤主人,交织成人与家禽家畜的大合唱。

    乡村的声音有时很微妙,你想听时,她没了;你不想听时,她又来了。路边花草伸展根须的声音,菜园种苗啄壳破土的声音,房前小树抽芽染绿的声音,井边杨柳落英吐絮的声音,似有似无,若隐若现。一望无际的田野,小麦拔节,苞谷灌浆,叶子摩擦着叶子,麦浪簇拥着麦浪,尾音连接着尾音,对唱回应着对唱。这些声音需要用心聆听,用心感应,方能得其奥妙和真谛。

    夕阳西下,一汉子沐浴在金灿灿的余辉中,手牵黄牛,在乡间田埂上慢慢悠悠往回走。汉子放开歌喉,唱出一曲曲原汁原味的原生态情歌,远近高低各不相同的青翠山峦成多种声部伴唱,余音绕绕,韵味悠长。在汉子的歌声中,放牧野外的畜生们陆续归家,在院坎里为它们的主人上演一台轻喜剧。

    夜晚,本应是宁静的,可乡村别样的有趣。鸡舍里公鸡母鸡圪就在树棍搭的架上“咕咕”呓语;肥猪躺在窝里鼓着青蛋蛋的肚子“哼哼”;牛羊卧着“吧嗒吧嗒”倒嚼;骡马站着“吐吐”打响鼻……蛐蛐儿参加这“小夜曲”演奏,它们都是以四个音符组成一个音节:“瞿瞿瞿瞿、瞿瞿瞿瞿、瞿瞿瞿瞿……”更深夜静,接着出场的是无名氏乐园,它们的演奏乐器是单玄,一听滑稽可笑,就像连弓都拿不稳的人笨手笨脚地在玄上拉出一个音符:“叽一一呀。”下半夜,最后出场的必定是大腕,演唱尤其震撼人心。大腕先轻轻地发出几顿音:“呵、呵、呵、呵。”然后运足了气一直往上推:“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收尾干净利落,一点不拖泥带水。不必说,这大碗就是猫头鹰。

    猫头鹰演唱完,东方开始发白,“小夜曲”结束。这时候,你看山间的小草们,腮边还挂着兴奋的泪珠。


    乡村的味道


    乡村的味道,是甜甜蜜蜜,和和美美。乡村的味道在泥土里,在绿草的清香中,在五谷成熟的幽香里,在瓜果熟透的甘甜里,还在农家可口的饭菜里,在浓浓的乡里乡情里。

    春天,尖尖的草芽儿透出了地面,农民开始耕田播种,当银光的犁铧划开厚实的土地时,便有一股幽香夹杂着缕缕土腥味,直扑肺腑。俗话说:“土分五色,人分南北”,泥土是有味道的。其实这泥土的味道,实在是人们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没有这种眷恋便嗅不到这种气味。

    农历三月,草长莺飞,山坡泛绿了,桃花、杏花、扎蒙蒙花次第开放。沿着田间的小路,心闲气静地走走,一股香气扑鼻而来,清清的,淡淡的,仿佛把五脏六腑都浸透了。你会情不自禁地俯下身来,捋捋路边的小草,抚抚可人的小花,恨不得把这清香用什么器皿永远地储存起来。这时,什么烦恼、什么忧愁,早已飞到九霄云外。那些蜜蜂、蝴蝶,自然也不放过这个时机,纷纷飞来与花儿们亲热。夏天,菜园里挤满了黄瓜、白菜、青辣椒、茄子、西红柿,到处充满了芳香的味道。秋天,是成熟的季节,五谷杂粮,各种水果的味道,让人闻味生津。

    乡村的味道,也随季节时令,有所变化。家乡后山的冬天,面食、土豆和酸白菜的味道,是食品味道的主流。正月间,猪、鸡、牛、羊肉的味道和烧酒的醇香,在村子里飘荡;有时,还有炮仗火药味飘过一一这是年节的味道。端午、中秋、重阳节、腊八,凉糕、粽子、月饼、饺子、八宝粥的味道,随节而至。

    乡村的味道,在农家灶台、饭桌上。农家灶台、饭桌,简易、粗糙。农民用粗瓷大碗,用自家食材,用简单的佐料和口口相传的制作方式,做出香喷喷的饭食。每道菜有每道菜的味道,每家有每家的味道,每村有每村的味道,不像流水下来的千菜一味。到乡村做客,主人会让你坐在大炕上,让你品尝油炸糕、手扒肉、猪肉绘酸菜或小鸡炖蘑菇的味道。即是蒸莜面、炒土豆、手擀面这类普通农家饭菜,也会使人“回味无穷”。这种农家味道,不只是温饱,更关乎精神,与它有过舌尖上的交流,也许会成为你一生不忘的记忆。

    乡村的味道在民风里。乡村是社会的缩影。有各种关系,有文化传统,有家长里短,有礼尚往来。乡民们秉性纯朴,古道热肠。平日里有了新鲜好吃的东西,自己宁可少吃一口,也要送给左邻右舍尝一尝。谁家遇到打庄盖房、红白喜事,不用招呼,都会来帮忙。乡村,家家户户的院门都是敝开的,不用担心少东丢西。逢年过节,更是亲热有加,人们把各自拿手酒菜端出来凑在一起,张口大吃,开怀畅饮,其乐融融,其情浓浓。

    乡村的味道,纯得像酒,甜得像蜜,是上苍赐予的,也是村民自己酿造出来的美味。



    乡村的色彩


    现代都市流光溢彩,但我更爱绚丽的乡村色彩。

    乡村的色彩是有生命的。人们对色彩的认识,源于对乡村的解读,有了乡村,才有色彩的摡念。乡村的色彩,不是人工调和,而是浑然天成。不是画在宣纸上,画在墙壁上,刻在本版上,印在图书里,而是生在大地上,长在大地上,艳在大地上。无论在空间呈现什么颜色,红的花,绿的树,青的草,都能在土地上找到它的根脉。正因为如此,它不会因风吹日晒而褪色。即使小草被火焚烧,来年又会泛起新绿。即使树木惨遭砍伐,但树根犹在,生命犹在,不久还会发出新芽。

    春天,春色象香醇的美酒,整整酿了一个冬天,终于酿成了一片绿色。它从云缝里溢出来,从山谷里漫出来,从泥土里渗出来,从姑娘们的脸上笑出来……到处都是酒的的气息。杜鹃花不过尝了两滴,连嘴唇儿都没湿,脸蛋儿却红得象关工似的;杨柳也只是呷了两口,嘴还谗着哩,身子就在柔风中摇个不已,晃个不停……向人们报告春的消息。

    盛夏,放眼田野,满面皆绿。绿的树,绿的林,绿的庄稼,绿的草,所有的植物,悉数染绿,葳蕤茂盛,绿意盎然。田间是绿的,地头是绿的,除了狭窄的田间小路,无处不绿。一棵棵树,撑起一把把巨大的绿伞;一行行果林,筑起一道道的绿色屏障;一畦畦玉米、油葵,恰似一堵堵绿油油的高墙;一片片豌豆、马铃薯,如同给大地铺上一层厚厚的地毯……此时,你如果登高或凌空俯瞰,但见碧波万顷,随风荡漾。忙于田间管理的农夫们,如遨游大海,欢声笑语,四处传扬。田园风光,诗情画意,尽在眼底。

    秋季,硕果飘香,景色美丽。雨后天晴,一片五彩斑斓的海洋,无边无际。农作物都成熟了,高梁有着大头娃娃般的脑袋,它不敢正视周围的事物,对自己的外表有一百个不满意,脸膛臊的通红,羞答答地低下了头;那沉甸甸的麦穗像农民笑弯了的腰;玉米棒长得多好呀,高高的杆子,粗壮的棒子,牛角似地斜插着,有的露出半边脸儿,好像迫不及待地要看人间丰收的景象。红彤彤的苹果有着健康的肤色,红扑扑的脸蛋,在技头上荡着秋千向人们献礼;大柿子也成熟了,原来油绿油绿的叶子,被秋风染成火一般的颜色,好似一把冲天燃烧着的火炬。摘一个红里透红的柿子尝尝,嗬,真是比蜜还甜。秋天不只在田野、果园还在院子里。小院里墙上挂着鲜艳的辣椒;檐下,吊着紫色的大蒜;树下,放着金黄的萝卜;屋角,堆着橙红的南瓜……原来,秋色在小院里浓缩着,浓缩成了一张精美的明信片……

    冬天,天寒日短,万物凋零。田野里,大地显现出掩饰不住的丰润肤色,一条条,一块块,一望无际黑黝黝的农田还散发着翻新的泥土气息。北坡地里,高高耸立起的脚手架上红旗猎猎翻卷,钻井机器轰鸣歌唱着,来参加打井的姑娘小伙子们,红围巾、绿围巾、湛蓝色牛仔裤、墨黑色皮夹克,无不在风光着青春的魅力,燃烧起灼灼夺人的青春火焰。下了雪,一夜之间,村庄白了,田野白了,梁也白了,沟也白了,大地成为一片银色的世界。可一晨之间,村上勤劳的人们很快又把房子扫出来了,院子扫出来了,街巷扫出来了,通向四面八方的枝枝叉叉的大路,渐渐伸向了远方。当然也有一冬都扫不去化不尽的积雪路,每当人们坐着马车走在这种雪路上,那种一年中难以享受到的耐人欣慰的吱吱声,使坐车人牙帮子都发麻,有一种舒心爽快感觉。

    乡村的色彩是有动感的。正如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乡村上空的七彩云霞在流动着,流动中多姿多彩。乡村的小河在流动着,河水上面漂浮着青草树叶和花瓣。,仿佛展开一幅山水长卷,让你看得出神,看得入迷。空中的微风在流动着,风中舞动着红花绿叶,让你想到天女散花的圣洁和优雅。在画家眼里,乡村的色彩是难以企及的高度;在作家眼里,乡村的色彩令所有语言变得苍白;在诗人眼里,乡村的色彩是写在大地上最空灵最浪漫的诗行。



乡村喜事


进了腊月门,农家无忙人。丢镰收锄的十冬腊月,北方乡村的喜事就逐渐多起来。无论是贺寿嫁娶、生日满月,还是乔迁新居……村里人称为"事宴”,都热闹无比。

    事宴的前几天,主家要打扫卫生,做各种准备,忙得不可开交。人逢喜事精神爽,再忙,一家人也充满喜悦的心情。

    乡村事宴吃的,有些东西可以去集市购买,有些是要亲自做的。比如蒸馍,那年头想买集市上也没有。就在村里东家进西家出地借几盘石磨,连同牲畜一同借来磨面。磨豆腐和磨面的不同之处在于磨豆腐的石磨不是固定的,只有在使用时才临时支起来。这样就只能由人来推磨了,不能用牲畜的。先把大豆或者黑豆脱皮后,用石磨磨成浆,再用锅熬制,最后用碱土点成豆腐。杀猪的过程最有看头。杀猪的头天晚上,停止给猪喂食,只饮些水(这叫“洗肠子”)。次日一大早,早早烧开一大锅水,然后,屠家和帮忙的动手了。将猪褪洗得白嫩嫩的。这时,首先从猪脖子割下第一块肉(俗称“槽头”),交给女主人早早切肉、备饭菜。然后开膛、收拾心肝脾肺,翻肠子,倒肚子。一起收拾停当以后,男人们帮忙把成扇的猪肉抬进凉房。至于分割,那是男主人自己的事情了。

    乡村事宴,全村人参与。事宴前一天,来帮忙的都是左右邻居,男女老少不约而同全部聚集到了主家院子里。洗锅抹碗,烧火拣菜,忙忙碌碌,各尽其职。说话声、锅碗瓢盆声、鼓风机鸣鸣声等交织在一起,组成了一首绝妙的乡村交响曲。院子里冒着热气,散发着诱人的香味。村子里事宴,一般担任总管的定是家庭中辈份长、懂礼数的白发老者。掌勺的也是土里巴叽的乡间厨师,虽搞不出五花八门的吃法,倒也实惠。

    乡村事宴,最难忘的就是吃现炸糕。在乡村里,再好的席面如果没有炸糕,就会吃不香。糕,是将性质柔软的米面蒸熟后搓成卷儿,切片儿,用猪油、胡油、菜籽油或牛、羊油趁热一炸,呵,黄津津的,脆皮软瓤。若滚上白糖,热一热,后在那长长的、滑溜溜的荞面饸饹或豆面、挂面粉汤中吃起来,格外香美!

    贴对联,是乡村事宴必不可少的。村子里的老先生早已蘸饱了墨汁一展身手,苍劲有力的毛笔字在红纸上跃然而出。若是婚庆,对联会写“欢庆此日成佳偶,且喜今朝结良缘”;祝寿则会写“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乔迁新居又会写“合家共庆乔迁喜,亲友同享富贵欢”……一幅幅红红的对联,朗朗上口,寓意喜庆,既送去了美好的祝福,又增添了事宴的气氛。

    事宴当天大清早,十里八乡的亲朋好友聚集村子,平日里寂静的小村顿时喧嚣起来,人声鼎沸、热闹非凡。主人只需打扮一番,去应酬客人,其他招待事宜全都由帮忙的人来负责。时到中午,鸣炮开席,亲朋好友举杯共贺,推杯换盏,欢声笑语不断……

    席吃完了,酒还没喝好,总管又辟个专场,把爱喝酒的酒鬼级人物集中起来,这叫打酒场。坐在那里的酒鬼,个个都是远近闻名,身经百战,所向披靡的拳坛高手。这种场合多少有点擂台赛的味道了。经常在酒场上过招,谁的拳好,谁的拳差,大家心里都清楚。本村的酒鬼,此时更是酒壮人胆,人借酒疯,要在家门口长志气,不能丢人败性。所以主动出击,勇往直前,一拨儿又一拨儿,轮番过招,前赴后继。外村的酒鬼一看势头不对,一只虎好斗,一群狼难缠,拳再好,恐怕也难以招架。不给本村酒鬼留足面子,能好走的了吗?多少还是要礼让三分的。斗上几个回合,见好就收。外村的酒鬼悻悻然嘴里喋喋不休,东倒西歪地走了。本村的酒鬼等客人一个个走后,终于支撑不住,烂醉如泥。喝倒的越多主家越高兴,说明你的人缘好,大家给你面子。

    以上说的都是我小时候在故乡所见、所闻、所经历的故事。现在故乡的生活好起来了,备办酒席不需要去几十里外的县城了,乡村门口就有市场,卖肉的、卖馍、卖豆腐的……一应俱全。一切都是手到擒来,只要兜里有线。但事宴吃席的一切规短、讲究还是基本没变,还是那么富有地方特色和人文风情。

事宴,是乡村一道最靓丽的风景,蕴含浓浓的乡情。


作者简介:

乔峻岭,笔名米晓,1954年1月生,中共党员,退休教师,现任武川县西乌兰不浪镇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县作家协会副主席,系武川县五届六届七届政协委员、县诗词协会会员、呼和浩特市作家协会会员、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市文化人才(库)百人百组万人带动工程创作组会员、内蒙古自治区作家协会会员,撰写的各类文稿被各报刋采用1690多件,其中有百余篇获不同等级奖,著有《收获的季节》《我的小乡村》和《乔峻岭诗文集》三本近100万字的文学作品书。

阅读164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滚动公告
  声明:本文为作者原创文章,文章的观点、立场仅代表作者的观点、立场不代表中华作家网的观点、立场,如有违规或您认为该页面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网站客服,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