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兰保 男 1969年出生,大学文化,单位:合肥市瑶海区铜陵路街道。从1985年文学创作至今,在诗刊、中国诗人、中国铁路文艺、中国冶金报、中国社区报、健康报、西部商报、扬子江诗刊、长江文艺、安徽文学、安徽日报、科教文汇、合肥晚报、江淮晨报、宁夏日报、湖南诗人、新闻世界杂志、安徽交通报、安徽法制报、旅游晨报、新安晚报、天津工人报、马钢日报、江南文学、芒种杂志、安徽市场报、安徽工人日报、安徽青年报、安徽统一战线、江淮时报、淮南日报、池州日报、安徽统战、安徽工运杂志、后勤导刊、江淮法制杂志、安徽教育报、安徽新岸报、供销合作商报、鳄城文学、群众卫生报、安徽新闻出版报、安徽人口报、安徽城市金融杂志、文化周报、安徽税务杂志、安徽医科大报、中国科大报、工商导报、皖江晚报、禹风杂志、淮南文艺、未来杂志等报刊杂志发表诗歌散文二百多万字,作品人选《中华散文百年精华》、《中国当代诗人词家代表作大观》、《中华当代文学大观2005年卷》、《中国网络现代诗精品300百首》等多种作品集,在各种文学大赛征文中,多次获奖,出版诗集《飞翔的方向(中国文联出版社)》,《汗水的米粮(光明日报出版社)》。文字崇尚古道,任重道远,坚信,只有中国的古典文学能让今天的文字真正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吴兰保散文三篇
学 生 时 代
和科大的学生在一起,学生的逗语、率趣、天真,一种久违的感觉,扑面而来,似乎令我回到了久违的学生时代。
音乐沙龙在科大西区活动中心举办音乐会。学生们闻讯后,纷至沓来,坐满了会场,连走廊上也站满了人。这一个现象令人感动。人满为患的会场极其安静,只有音乐的旋律在每个人的心中流淌,没有阻挡,一泻千里。
学生非常年轻,少年居多,语言稚气、质朴,有问不完的话题,挂在嘴上。书卷气很浓,提出的问题涉猎面广,与实际年龄不怎么相称。这些生活中的骄子,学习刻苦且自觉,成绩拔尖,令人羡慕。
沈福小学在郊区大圩乡沈福村,学子的我们来自附近的村庄,一身田野的质朴齐聚课堂。沈自耕、王华香、黄典笑、王华艳、王华元、沈训政……一群玩起来不知道疲倦的孩子,整天乐哈哈的,上课做着小动作,交头接耳,但成绩参差不一。我语文课很好,数学成绩最差,每次考试数学分都刚及格,有时不及格。沈训政数学好,语文成绩一般,课余同学互相辅导,学习成绩相对提高。
同学们在一起,象麻雀一样,叽叽喳喳,无忧无虑,谁家有事,全力相帮,从不讲什么报答,心肠都很热。同学小强,后母常虐待他,不给饭吃。轻则骂重则打,同学们知悉此情后,义愤填膺,找其凭理。小强后母见这么多同学兴师问罪,吓得躲在门后,不敢出来。不承认有这些事发生,语气委婉恳切,答应同学们以后对小强好点。得胜的我们满心欢喜,高歌而回。这时的我们,知道善恶,知道美丑。
旱季来了,我一声招呼,同学们聚将而来,用脸盆、小锅从塘里攉水,甘甜的塘水顺着沟渠缓缓流到田地,一上午时间秧苗便在碧悠悠的水中摇曳,缓解了干涸。乐得奶奶舒心地笑了。
一道高高的田埂,围着万顷良田。这是我们的乐园。春天,我们象蜜蜂一样,在田间飞舞,金灿灿的油菜花在风中起伏着季节的画卷。田埂上是路,步走、骑车、拉车、开拖拉机、汽车,蜿蜿蜓蜓苍茫之中,广袤博大,四季交替着不同的轴画。这里是合肥的粮仓,这里盛产的稻子、小麦、菜油供应着市民生活之需,为城市发展做过巨大的贡献。我们在其中淌过汗水,田间的绿色给过我们启迪,成长的日月,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显得尤为珍贵,不可多得。
后来到了城里,同学们也奔波在各自的生活之路。有的至今没有一点联系,经历生活的波折。经过岁月的洗礼,心灵不由自主的刻上各种印痕。那种稚气,无欲无求,古道热肠,无忧的欢乐,减退了许多,甚至不见了踪影。和科大的学生在一起,似乎回到了沈福小学的课堂。室外鸟鸣不绝,室内余音静袅,两排数间平房围成的四合院,院中几棵稀疏的树参差不齐,一个乒乓球台,一樘进学校的门,一樘出学校的门,老师的音容笑貌,栩栩如生,倍感亲切。风光无限的田野,在学校四周诱惑,令人心旷神怡。我们仍没有长大,象这些学生一样,这种短暂中的回忆,给人安慰。没有距离太久,只是生活过于匆忙罢了,没有停下来仔细体味,已经双鬓如霜。
音符摊开的绮丽不绝,绵绵淼淼,抒情优美深刻。包含着人间失落的真挚的情感和对明天冀望的厚菲,书写着凝重和美丽。我想给科大的学生说一句话:保留这一份质朴,一颗音符就是一朵开不败的花蕾放进心里,幽香就是明天取之不尽的财富。
巴 掌
中国队和歌斯达黎加队比赛中,几分钟内,歌斯达黎加队连破中国队大门二次,连进两球,儿子这时在客厅哭闹,我勃然大恕,抱起儿子,连甩了儿子屁股二巴掌,巴掌很重,儿子停止了哭闹,泪水淌满了小小的脸颊。
晚上,我一摸儿子额头,滚烫,一量体温,三拾八度四,儿子在发烧。赶紧到医生那里给儿子买来药,给儿子服上,一时手忙脚乱。
心里的味道变得说不清焦燥。此一役,中国队以二比零败北。中国足球第一次进入世界杯第一战就令万千关心他们的球迷失望,不能不说是反差,莫大的讽刺。
当时儿子两岁多,不能体会大人的心情,以自己的方式不知疲倦的玩耍,即使生病在身。儿子不知道足球,不知道四年一届的世界杯。不知道父亲这一段日子,心都在小小的足球身上。不知道中国队的每一个球员,凝聚了多少双渴望的目光。中国队失利后,现场的中国球迷,电视机前的中国球迷,眼里的泪水,淌得很多,数不清,如数清,一定是大海的容量,何况展转万里来到比赛现场的中国球迷,狂喊中国队加油的球迷。我很少打儿子,儿子长到今天,屁股上挨的巴掌少之又少,毕竞儿子在懵懂世界,强求他也是一种不负责任。很小的孩子,身体不适,又不会说话,只能用哭闹表达,却被我误解。
足球是生活的一方面。但这小小的足球,牵动着世界上数不清的心。希望足球带来快乐,希望自己的球队夺冠,希望变成失望、感叹,种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居多。夺冠的队伍就一个,多少个国家,多少支球队为这一梦想努力,有的需要几十年的光阴,摔打滚爬才能实现夙愿,有的经过几十年曲折崎岖,仍在门外徘徊,白了少年头。中国足球一直如此。
有一天,儿子会知道足球的荣辱兴衰,会知道打他这两巴掌的心情,会原谅他的父亲一时的粗暴。这时的儿子一定是个球迷,有强烈的爱憎,挚爱他的祖国,憎恨丑恶的东西。最好儿子能在世界杯赛场为中国队增光加力。
此次第28界雅典奥运会,中国女足在赛场第一场比赛就被德国队踢个八比零,最终没有出线归来。她们的心情一定跟我们一样。已经四岁的儿子观看比赛没有吵闹,很安静。儿子会长大的。
两 位 编 辑
我是看了这位编辑在一份文坛上有影响的刊物《散文百家》上写的自传体散文后,才加深了对她的了解。
文中,这位编辑用简捷流畅的语言,道出了人生之初的幻想,以及刻苦用功这条历来农人家跳龙门唯一的捷径之法。从故乡浙中考到城市,一直到研究生毕业。这条崎岖小路,构成人生盎然风趣的风采。
颇值一道的,是这位编辑爱情观。自身这么好的条件,找了个文凭比自己低的对象结了婚。仅这点,在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现实世界,是难得的崇高。也是我佩服的地方。许是自己离爱情甚远,才觉得到这种珍贵人间其少。
出于对文学的钟爱,身在医院有很好工作条件的她,考入报社,现负责一副刊栏目。这个栏目只有她和另一名编辑,两人编稿画版,每天至少一个版面和多个版面。来稿甚杂,可用稿有限,两人天天坐在案桌上兢兢业业,精心选稿发稿,每个礼拜只有一天半时间休息,工作量很大。这个栏目刊登的随笔给人启迪警醒,所载散文给人睿智,平易近人的感觉,每篇文章情节发展自然,跟生活中遇到的事情一样。文章语言趋向平民化,这一点,在所有的报刊中独树一帜,显得难得。
现在这个栏目成了报社重要的版面,也是广大文学爱好者和读者每天必看的内容,影响面广。外省的陈忠实、伍立杨、叶延滨、邱华栋等名家均给这个栏目来稿,足见其知名度响亮。这个栏目也发过我几篇散文,一个过去的文友写我个人的调侃式文章,叙述了我对文学的痴迷及对爱情的傍徨,这位编辑发了这稿。为此这位编辑原来医院的同事晋级提升了,房子也落实了,而她日日为他人作嫁衣之事,不遗余力,还没有这方面的待遇。
周晓东是江淮时报编辑部编辑,多年前朱志武编江淮时报副刊,我去投稿时认识。周晓东发我第一篇新闻稿,是我采访合钢医院医生苗素娥的简讯。苗素娥在自己的岗位勤勤恳恳二十多年,为病人治疗康复,倾注了无数心血,后来省里各大媒体,均在宣传苗素娥事迹。周晓东看到稿件后,先编发了此稿,也是对苗素娥一心为病人行动的认可。这篇简讯比各大媒体宣传苗素娥早好几年,足见周晓东睿智。
周晓东少年英俊,比我小三岁。所发新闻稿件质量、新闻价值、文字功底均属上乘,不赶时髦。许多采访的新闻稿,我都先给周晓东过目,周晓东络络续续发了我多篇稿件。我去长丰时,路人皆说韩祖兵为民做好事,身为警察的韩祖兵和各种罪犯斗智斗勇,深受老百姓爱戴。这些事例让我激动,毕竞这事这人,让人感觉现今不多。我将这事告诉了周晓东,周晓东也欣然愿意前往采访这位传说中的人物。后来这篇人物专访发在1998年8月28日江淮时报上,受到读者交口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