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新中国,追梦新时代
胡刚
我的父辈们都是典型的苏北人。操着一口浓浓的家乡口音。老家是苏北一个有着三百多年历史的古镇。爷爷说,他记事的时候,祖辈们就开着小木船东奔西走,以运输为生。解放前人多地少再加上水灾和旱灾频发,当时苏北的经济非常落后。在生计无以维继时,爷爷、外公他们随着父母拖家带口驾着小船漂泊到当时有着 “鱼米之乡”之称的安徽全椒求生。
小时候,奶奶常常和我提起“以前的船全是靠人力,没有风时就要靠人在岸上拉纤,大人小孩一起上,生活非常艰辛。”撑篙、升帆和摇橹”这个画面就深深的印在我的记忆里,只要是船上的人都会掌握这些技能。奶奶说,抗战时期江南沦陷的那段噩梦般的岁月里,稍有姿色年经的女人上岸时,都要在脸上涂上点锅灰,刻意将自己“化妆”得又老又丑,免得受到骚扰。
那时候搞船的家庭本身就很贫困,一户四、五口人的家庭,劳动力本身有限,很多船民的孩子根本上不起学,许多小学没毕业就被父母强迫上船干活。我的母亲因为兄弟姊妹太多,勉强读完小学四年级,父亲也是仅仅读完初中,但是,这在当时,已经属于非常有 “文化”的了。
稍大的时候,外公他们经常提起;1949年4月,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爷爷外公他们也被征集了船只,面对敌人密集的炮火,他们们没有退缩。想方设法前进,为渡江战役的胜利立下了不朽功勋。当时还被部队颁发了《渡江船工光荣证》等证书,后来由于各种原因遗失证书,真是极大的遗憾。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从此,和爷爷一样那些来自苏北的500多艘船和4000多口人在全椒县落户下来。漂泊水上终生无依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随着船民越来越多,当地已经容纳不下这么多船只和人口。经过全椒县政府审批,成立木帆船运输合作社,并将现在的全椒县水上社区所在的区域划给了这些船民。但是上世纪60年代中期,由于航运供大于求,船民生活依然非常艰辛。
铜陵,临江而建,依山傍水。历史悠久,因铜得名、以铜而兴,1956年建市,新中国第一个铜工业基地,被誉为“中国古铜都,当代铜基地”。那正是一个百废待兴的年代,也因为工矿建设运输的需要,安徽省交通厅考虑到全椒县船民实际情况,将那里大吨位的船只和船民迁移到铜陵。
就这样99艘10吨以上的船带着一千人左右就这样来到了铜陵扫把沟。扫把沟是天然的港湾和码头。据铜陵市有关史料记载, 1941年,日本侵略者强占铜陵后,开始疯狂地掠夺铜矿资源,在铜陵修建了一条窄轨铁路,轨距只有1067毫米,全长8.8公里,通过这条铁路线,日本侵略者将从原铜官山铜矿开采出的矿产运输到扫把沟码头,再通过轮船水路运送出去。这些日本侵略者还在扫把沟圈地300多亩,建造了办公室、宿舍、营房、厂房和多个碉堡。在江边建造起一座简易木桩栈桥码头.日本投降后,这些码头和宿舍、营房就遗留下来了。
1966年,这一千多名苏北人来到铜陵,并在当地组建了木帆船运输合作社。大部分人就安置原来日军留下的宿舍、营房。还有不少人就在扫把沟长江旁边修建了草房,算是正式落户。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的诗句描写了长江天险。在长江上运输,最可怕的是船出江口时没有风,船到江心时却刮起了大风,这时只能拚命地向对岸开。为了安全,聪明的船民就想起了“搭帮”,就是出船时,两家或者三家船只绑在一起出行。即可以防止大风大浪,又可以在一起里外有照应。船民以船为家,常年在外,四处漂泊,哪里有货源就去哪里。一般只有逢年过节时才回到铜陵与家人们一起团聚。我们在读书的时候,最盼望的就是船到家,常常一放学会时不时的在长江旁边等候轮船回家的汽笛声。每当轮船回家的汽笛声响起的时候,长江旁边都有孩童们鼓掌欢呼跳跃的身影。
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和父辈们的努力,航运事业的不断发展,日子越来越好,过去,江河上帆船随处可见,昔日“千帆万帆船去来”的壮观场面一去不复返。随着时代的发展,机械船只逐渐替代了帆船,到了90年代全部是钢铁驳子船,长江再也看不到木帆船。80、90年代是水运企业的黄金期,他们也抓住了机遇。企业得到迅速发展,船货物运输量也由原来一千吨发展几十万吨,船队也发展到十几个。水运业务由内河、长江拓展到海上运输,为了解决了职工子女就业,也先后成立帆布厂、造船厂、商场、招待所、托儿所。当时还成为铜陵的税收大户、省明星企业,还受到交通部的表彰。尤其是造船水平也在皖南区域属于一流,企业的六层办公大楼也成为当地的坐标。
时至今日,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随着交通运输市场行业和个体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水运企业也正式退出水路运输舞台。
因为政府整体规划的安置,过去那些成百上千家在扫把沟生活了几十年的“水上人家”,也都先后进行了搬迁。如今那里杂乱无章的低矮棚屋早已荡然无存,所有的住户也都搬进美丽的新城区,纷纷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楼房。整齐的公路边,鲜艳的花朵搭配翠绿的草地呈现出勃勃生机。
第三代航运人中,已经很少有人再从事水路运输,即使有,他们也是购置大船搞运输,如今,他们一条船的载重量就超过了过去国营运输公司的一个拖队!每艘都在几千、甚至几万吨以上。那些特别讲究的船上,宽敞的房舱里同样有空调、彩电、热水器、会客厅。与父辈曾经生活过的那种小木船完全是全新的概念。而那些更多航运人的后代纷纷投入到建设美丽铜陵不同领域里。我兄弟姐妹都先后成家立业,大姐和二姐也做了奶奶,孩子们也顺利考上理想的大学。而我也由一名水运人的后代成长为一名道路运输管理的干部。
航运的变化见证了祖国的发展,父辈们作为新中国的见证者、建设者和受益者,他们深刻理解到,我们国家今天所取得的成就,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正是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才建立了新中国,才有了后来的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也才会有我们交通运输跨越式的发展。
笔名清荷,原名胡刚,1972年出生江苏扬州市江都区邵伯镇,安徽省铜陵市人。中共党员,爱好文学和旅游,喜欢用朴素的文字记录平凡的故事。偶有作品发表网络和纸质。
微信昵称:古月
文豪杯中外诗歌散文年度赛征稿
中国诗歌散文创作在文学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在国家民族遭遇新冠疫情袭击突发性公共事件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及导向力,毋庸置疑已成为新时代的精神高度与象征,更是这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繁荣、安定团结之精神利器。为表彰2020年度中国诗歌、散文所取得的突出成就,培养文学新星展示当代作家、诗人风采,鼓励诗歌散文创作,在成功举办由全国文政军领导及全国作家、诗人参加的系列文学大赛后,由策兰文化传媒网、孔孟文豪网面向海内外文学作者发起主办“文豪杯中国诗歌散文年度赛”征稿:
文豪杯中外诗歌散文年度赛组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