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靖:一碗价值千万的面条

李靖
2023-10-24
来源:中华作家网

beach-1209995_1920.jpg


一碗价值千万的面条

李靖


六十年代末,深冬的一个傍晚,一阵急促的叩门声把我们一家人吓得心惊肉跳,生怕是再有人来绑架父亲拉去批判、陪斗。

“文革”此时正向纵深铺开,父亲在单位负责财务工作,和领导交好。因领导被打成“走资派”受到牵连,由于拒绝揭发被拉去批判、陪斗两次了。每次回来都是鼻青脸肿,问咋回事,啥也不说。他不明白:一个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与美国鬼子浴血奋战,率领的一个连一百零六人全部遇难,他是在清理战场时,被人从死人堆里扒出来,抢救了一个星期才侥幸活下来,还落下一个胳膊残疾,伤愈后转业到地方上工作,这样一个人怎么会是“走资派”、“反革命”呢?

我刚上小学二年级,虽懵懂无知,却感到很恐怖,战战兢兢地走上前去开门,一看不是别人,是父亲单位里看门烧茶的刘师傅。他五十多岁,身后背了一个大袋子,也不问话直接走进屋里放下袋子,从里面掏出几块红薯和几个萝卜说,你爸呢?这是从家里带来的。

父母从里屋听出不是外人,走了出来,解释说,还以为是“造反派”呢,吓了我们一跳!

刘师傅感叹说:你看看这现在真够乱的,也分不出谁是好人坏人了。先前看着是多好的人,如今都变成了坏人了!

父亲问,这么晚了,你……

刘师傅还在喘着大气说,接不上顿了,回乡下带了些红薯萝卜能扛上一阵子,给你几块尝尝!

父亲说,别,别,你自己还不够吃的,留着自己吃吧!说着就把拿下的几块红薯萝卜往袋子里装。又问道:那你肯定没吃饭呢?

他说,可不是,我背着这几十斤重的红薯萝卜,五十多里路,都没有顾上歇,紧赶慢赶,才走到这,实在走不动了,路过你家门,想要一碗水喝,我带的有干馍。

父亲让母亲快去做饭,刘师傅却拦着不让,说,有碗水就够了,说着就自己去舀水喝。

父亲夺过她手中的碗,吩咐母亲给下碗面条。

母亲面有难色,小声应道,面缸里只剩下一碗面了……

父亲没等母亲再往下说,直接催促说,快去下碗面条。

十分钟的功夫,一大碗热气腾腾的面条,上面还漂着葱花香油,递到了刘师傅面前。

刘师傅感动得不住地点头连声说着谢谢!谢谢!一口气把面条吃完,背上袋子就直奔单位去了。

父亲也没远送,望着他那远去的背影,说了声,乡下人太可怜了!

刘师傅到了单位已是晚上七点多钟,只见会议室里灯火通明,赶忙上前一看,在门口听到造反派头头张xx在布置一场大的行动:一组由徐xx带领,负责对“走资派”朱xx抄家搜查。二组由王xx负责对财务主任李xx抄家搜查。具体行动听两位组长落实安排……

听至此,刘师傅大吃一惊,正烦愁喝了我家一大碗面条不知怎样报答,这下机会来的正好,一路狂奔,把情报告知了父亲。

他哪里会想到,他一时兴起的“泄密”信息竟“价值连城”,这在多年后得以确认证实。

父亲得知这一消息,脸上惊色失变,我也感知要有大事发生。

只见父亲提起一个凳子,踩上去把柜子上放旧衣物的一个箱子搬了下来,麻利地掏出里面的旧衣服,从箱底里翻出一个小布包,思考稍许,走到我跟前,解开我棉袄上的扣子,又把腰带给我松开,把那约有一尺长的布包扎紧在腰带里,扣上我的棉袄,叮咛我:这东西和生命一样重要,你现在带着它去城北的老坟岗,没有我和你妈找你,千万不能能回来,哪怕在那蹲上一夜!

我问:这是啥?父亲示意我不要问,现在就走,快!

我趁着夜色,顶着嗖嗖的寒风向外离开了家。

走进老坟岗,眼前高高低低的新坟旧冢,坑坑洼洼连成一片的坟头上长满了野草,静谧的夜色中“嗖嗖”的风声从耳边穿过。环顾四周,不见人迹不见动静,我害怕见人,又怕被人看见,在一座大坟边的草丛里趴了下来。只感觉时间过了很长很长,也不见我父亲过来找我,在焦急地等待中,正感受着恐惧、不安。忽然一道黑影冲我过来,是一条野狗在扑向我,由不住我“啊”了一声,它反而被我吓得一惊,转头就跑一下跳出十几米,瞬间不见了踪影。——是它白做了会饱餐一顿的黄粱美梦。六十年代,受三年自然灾害影响,别说城里穷,乡下比城里更穷。人吃上饱饭就难,别说是条狗了。它还以为又是谁家人死了买不起棺材,趁着黑夜风大用席一卷放在了那里,有过饱餐一顿的经历它又碰到了“重温旧梦”的机会。未曾想到的是“死人”还有复活的奇迹!

漫长的期待中父亲终于出现了,他没问我冷不冷怕不怕,问的第一句话是那包还在吗?

我拍拍腰里说在!父亲揪着的一颗心放下了,牵着我的手一路回到家里,屋里已经是一片狼藉,母亲正在整理打扫。

一晃十几年,那个令人不堪回首的年代远去了,父亲带着那珍藏多年的“小布包”再次踏上了北去的列车,寻找“小布包”的主人,昔日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

“文革”当初,母亲带父亲去北京大学看望她失散多年的小姨,受到热情款待后,听说父亲喜爱书画,母亲的小姨就说道:我带你去个地方看看!

母亲的小姨在十几岁就辍学投奔革命,在延安“抗大”学习后跟随第四野战军,在林帅部下担任文秘。解放后转业至北京大学人事处工作。“文革”开始不久,北大“红卫兵”夺权造反,对在京的“走资派”文化名人批斗抄家,整车整车拉回的“战利品”堆积在一个大仓库里,母亲的小姨有着林帅部下的光环,倍受造反派们敬仰,被视为“通天”人物,可谓上下“通吃”!她领着父亲直接走进“战利品”仓库,指着满眼的明清旧家具、瓷器、文物说,这些都是“四旧”封建遗物,过几天会一把火烧掉,挺可惜的,你看有喜欢的拿上几件!

父亲一听甚喜,在一堆文物中扒出了一个“小布包”,打开一看,是三幅书画卷轴。两幅是八大山人的画作,一幅是文征明的小楷手卷。两个能惊掉人下巴的名字吓得父亲顾不上细看、停留,就带回家来。

时隔多年,想不到那“小布袋”里的“破烂”被认定为是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结晶的艺术珍品,非百万碎银能换取之物!父亲猜想,它的主人会多么渴望知其下落,偌能物归原主,会多么地感激涕零。父亲虽深爱着“它”,但相比之下,向世人“亮相”了一个收藏家的博大情怀,父亲更欣赏后者。有了这做人理念,故带上“小布袋”专程赴京,寻找那“小布袋”的神秘主人。

一路展转至北大校园,得知母亲的小姨因受林彪事件牵连,已降职,再次见到她时,已重病躺在医院里,昔日的伟岸、凛然正气已不见踪影,手腕上插着吊针,面容显得憔悴苍老了许多。她眼框里噙满了泪水,感叹已力不从心,熟知的几个文化名人:原北大副校长翦伯赞夫妇在“文革”中自尽,历史学家原北京副市长吴晗被迫害致死,邓拓原人民日报社长和戏剧家国歌的作者田汉也均死于“文革”迫害……还有病故和不知其下落的一连串说出了十几个战友的名字。她感慨自己落魄成这个样子,已无脸面见他们的亲人。害怕他们的亲人看到自己还活着,是多么渴望见到的是他们的父母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而不是遗物!

父亲深为悲伤,解释说自己那么远都带回来了,不会再带走。能不能归还到“主人”手中,先放你这里,顺应天意吧!感觉母亲的小姨突然眼前一亮,她睁大了眼睛凝视着父亲,喃喃地说道:人世上已难有你这样的情怀啊!将父亲的手给紧紧握住,一行热泪流了下来……

阅读60
分享
滚动公告
  本文为作者原创文章,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违规或您认为该页面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网站客服,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