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到一文友工作室小坐,他宽大的工作台后墙上醒目地挂着“事缓则圆,行缓则安”的条幅。我这个人性子急、属于有话就说那种类型,一看这句话就觉得特有意思。
曾经有段时间,工作就像在打仗,没有假期,没有周末,年轻的身体裹着朴素的梦想,那种自加压力的工作状态、责任意识,都深植在常年备战、常年奋战的日常中,忙忙碌碌的日常加上我风风火火的性格,日子过得有点复杂凌乱。
有一次,单位安排第二天召开会议,直到临近下班才把议程敲定,等我急匆匆地把会议材料拟好,领导早已下班了。我几经周折找到领导,领导逐字逐句把会议材料审签后,时钟已经跳到了晚上10点多。看到我心急如焚的囧态,同事安慰说,万事不急哈,饭得一口口吃,事得一件件办。说实话,都晚上10点多了,还得发100多人的会议通知,印100多份会议材料,要说不急,那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我忍不住给同事撂了一句:不急,你来做哇!同事笑笑说,我陪到你干嘛,万事不急!万事不急哈!
那天晚上,同事生怕我慌慌张张弄出差错,陪着我一直干到凌晨,离开办公室前,还不忘提醒我悉心地复查了一遍。后来细想,同事说得真对,曾国藩曾经说:“凡遇事须安详和缓以处之,若一慌忙,便恐有错。”这实际上是在告诫我们:忙中易错,事缓则圆!即使火烧眉毛,我们也不能自乱阵脚,慌慌张张哪能办出圆满的好事呢?那天晚上如此激动,无非是多加了会班,换个心态、换个角度,不过是以时间换心情罢了。虽然这件事很快就被忘记在时间的影子里了,但我对同事的品格和修为却更加敬佩,特别是他告诫我的“万事不急”,在日后的磨炼中,慢慢在我心里扎下了根。
朱熹在《童蒙须知》中说:“凡行步趋跄,须是端正,不可疾走跳踯。”就是对“行缓则安”的最好诠释。他告诫孩子,走路要稳健,不可慌慌忙忙,因为有些事情是急不来的。
一个深冬的早晨,当我把儿子送到校门口时,儿子突然说忘带学具了,急匆匆地拉开车门,跳下车就向街对面的文具店冲过去,当我把车停好时,儿子已经左拐右拐,绕过了车水马龙的街道。
那天清晨,人行道的草皮、落叶、藤蔓上薄薄地铺上了一层蜀地的小雪。儿子冲过马路,刚踏上人行道雪冻后湿滑的大理石地板,脚底打滑,一个踉跄,扑倒在地,下巴硬生生地扣在大理石地板上,半颗门牙血红地躺在冻得发麻的晨风中,很是显眼。
孩子没有哭,青春期的孩子,需要在来来往往的同学面前用坚强化解尴尬,但他那痛苦的表情、湿润的眼眶、断断续续的呻吟和模模糊糊的几句抱怨,和着深冬早晨冰冷的雪风,硬生生吹进我心里,深深地扎痛,那种藏在父亲心底的痛带着无力的抽搐!
事后儿子告诉我,那天他当值日生,由于天冷赖了几分钟床,眼看要迟到了,怕晚进教室被老师批评才毛手毛脚地犯了错。我没有跟儿子分析对错,很多事情本身就没有对错,我告诫儿子:急躁爆性是办不好事的,万事不急,行缓则安!
儿子打趣地告诉我:那是给门牙上的一课。
人到中年,生活在年龄的磨刀石上反复磨砺,面貌会越来越清晰。没有什么问题是时间解决不了的,只要把生活交给时间,很多急猴都会变成慢牛。面对日常,那急什么急呢?突然想起一句话来安慰中年的自己:以欢喜之心,慢度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