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杯中外文学艺术精英赛|参赛:徐鼎伟

徐鼎伟
2022-11-24
来源:评委会

微信图片_20221124142805.png


参赛点击:2023炎黄杯中外文学艺术精英赛



观看美国航天飞机发射

徐鼎伟


三十年前,我们一行十几人因公赴美,入住佛罗里达州奥兰多市的酒店二十多天。期间,对方多次为我们安排了去海洋公园、环球影城等处游览,但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在卡纳维尔角观看航天飞机发射。

1992年10月22日早上,对方派人为我们租了一辆中巴,陪同我们一起去奥兰多市东南方的卡纳维尔角,观看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航天飞机。

出租汽车公司的老板娘也随车前往。她高高的个儿,典型的白种人,慈眉善目,看上去也就五十多岁,时时留在脸上的笑容使她更显年轻。车行不久,路过一个跳蚤市场,老板娘看了一下手表,可能觉得时间还早,便让司机开过去。我们下车,在很大的市场里东逛逛西看看,各式各样的廉价物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但没有一样我们想要的。不一会儿,老板娘拿了一大摞淡黄色新月形遮阳帽檐,笑眯眯地给我们每人发了一个,仿佛她是一个尽职的导游。帽檐乃塑料制品,有弹性,她自己先轻轻掰开夹戴在脑门上,大家跟着像猴子学样一般也纷纷戴上,我们一行瞬间成了一个清一色戴黄“帽子”的小型旅行团。她怕我们在大太阳底下观看航天飞机发射晃眼,才自掏腰包给我们买了这么多帽檐。物件并不贵,礼轻情意重,老板娘一片善良细心使我们十分感动。

一路上车水马龙,汽车一辆接一辆,井然有序地匀速前行,无人鸣笛抢道,隔一段路有一个交通警无所事事地来回晃着。

我们大家在国内谁都没有看过卫星发射,有机会来观看美国高科技的航天飞机发射,人人都很兴奋,心情极好,一路上东张西望,看看公路两侧稀稀落落白色居多的民居,欣赏一片片挂满了柑橘的绿色果园。果园里都没有国内常见的看园小屋,原来果园周围挖有两三米宽的壕沟,三三两两的鳄鱼在泥水里懒洋洋地爬来爬去,忠实地履行着“看守人”的职责,“警告”人们别想蹚水过去……

不到一小时,到了卡纳维尔角海滩的观看场地下车,已是人山人海。

美国主要的航天发射中心有两个:卡纳维尔角发射场和范登堡空军基地。前者位于佛罗里达州东海岸,包括美国空军的东靶场和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场设在卡纳维尔角的梅里特岛,一则是这一带人烟稀少,便于保安,自然条件好;二来发射场纬度较低,向东发射火箭,可利用地球自转附加速度,有助于卫星或航天飞机入轨。

天高气爽,万里无云,绿草如茵的海滩,蔚蓝色的天空大海,一派空旷美令人心旷神怡。我们隔着海湾遥望对岸梅里特岛上的肯尼迪航天中心装配大楼,由于距离远,据说有一百六十米高的白色大楼在阳光照耀下,看上去还没有一个竖放着的火柴盒大,映衬在蓝天背景上,倒也十分醒目。我们根本看不到发射塔,说是在离大楼五公里外——要是手头有个高倍望远镜就好了。近处蔚蓝色的海面,风平浪静,大群海豚也来凑热闹,上下翻腾戏嬉追逐,时而看看我们,似乎在和我们打招呼,时而不辞而别,一眨眼遁入海面下……

观众大多是美国人。其中不少摄影爱好者,他们的相机安装上或长或短的长焦距镜头。有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先生,他的相机安装在三脚架上,长焦距镜头出奇的长,少说也有三十厘米,直径也在是十一二厘米以上。我从未见过这么大的长焦距镜头,出于好奇,出神地盯着那“大炮筒”似的镜头看着,老先生笑眯眯地招手让我过去。他打开大相册,一页页翻看着,凭借他的超大长焦距镜头,火箭发射很远的照片都很清晰。他热情地边翻看边滔滔不绝地介绍:每一种型号的航天飞机发射,他至少要来观看两次以上。这次发射的是“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第一次发射他就来观看过,拍了从点火开始直至在视野中消失前的的照片。还翻看了“亚特兰蒂斯号”、“奋进号”、“发现号”等航天飞机发射的照片。见他的摄影作品有了“知音”,有了饶有兴趣的观众,他竟情不自禁喜形于色。

但是,翻看到“挑战者号”的照片时,他的脸色顿时凝重起来,皱着眉头告诉我,“挑战者号”飞机已经不存在了——已于六年前发射升空时爆炸,六名宇航员和一位中学女教师牺牲……我在高中、大学时学了六年俄语,英语是在上完基础课后的大四俄语通过后得以开“二外”时学了一年,水平远不如俄语扎实,翻译技术资料尚可,口语就不咋的了。所以,我不知如何宽慰他,只说了一句:“Pray for them to rest in heaven(祈祷他们在天堂安息)!”他沉重地合上了相册,嘟囔了一句:“God Bless the successful launch today(上帝保佑今天发射成功)!”我多谢他给我分享了这么多他的摄影作品,和他紧紧握手道别。

“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我是知道的。那是1986年元月末的一天,电视新闻中报道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发射。机上七人一一亮相,其中六位宇航员,另一位是中学老师,她阳光十足,正笑容满面地问候她的学生们,向他(她)们讲些什么我没有听懂;镜头切换到教室里,学生们端坐着兴高采烈全神贯注地倾听老师讲话,也就是一分钟左右,突然间一声巨响,飞机爆炸,随即爆发出一片嚎啕大哭,一张张惊愕悲伤的脸,那哭得死去活来的场面,至今记忆犹新。这一切,我没有告诉老先生,固然是不想给他添堵,语言障碍也没法说得清楚。

年轻同事的口语水平都不错。旁边的小王正和老板娘谈笑风生,聊得热络。不知怎么的,只见老板娘咧嘴笑着,突然伸出双手去捏住小王嘴唇两侧的脸颊往外拉——原来是模样挺俊的小王嘴巴小,咧嘴笑着也不大,老板娘把小王当成自己的孩子一般想把他的嘴巴抻大些……

我正看着这一切,后面来了一家四口,一对年轻夫妇带着两个小宝贝。蹒跚学步的弟弟不肯走了,让妈妈抱着。爸爸一条腿有残疾,三岁左右的小姐姐一脸无奈眼巴巴地看着妈妈抱弟弟。也许是我到了喜欢孩子的年纪,过去抱起漂亮的小女孩,柔声问她叫什么名字?她怯生生地告诉我:“爱丽丝。”又问她从哪儿来?她说他们家在XXX,我没有听清是个什么小地方。她爸爸告诉我,他们从得克萨斯州来。

爱丽丝金发碧眼,粉嘟嘟的小脸蛋,活脱脱芭比娃娃一个。我抱着她,专注地欣赏她的一脸享受。后来我们“旅行团”要去参观附近的航天博物馆,我才把她轻轻放下。她迈开小腿奔向妈妈,又拉着一手抱着弟弟的妈妈快步朝我走来,她妈妈笑着说:“爱丽丝一定要把她的玩具送给您。”我感到有点儿受宠若惊,又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回赠,连一颗糖块儿都没有,十分尴尬,不好意思要。爱丽丝看到我摇摇手说“No”她竟委屈得快要掉眼泪了。我想还是应该“恭敬不如从命”吧,马上笑着轻轻地拍拍她的背,接过她的小玩具“风陀螺”,并伸出双手握住她那嫩嘟嘟的小手,说了一连串“Thank you! Thank you very much!”她的小脸上才一下子“阴转晴”了。她咧嘴笑着,满眼露出交了一个新朋友的成就感。我和她们母子仨挥手告别。我走了好远回头看,母女俩还在目送着我,我便向他们频频挥手致意。这无比温馨的感人一幕,三十年后的今天仍清晰地呈现在我面前。

天气骤变,刮起了大风,蔚蓝的天空变得灰蒙蒙的,平静如镜的海面浪涛汹涌,也不见了海豚的踪影。

得知原定9点的发射计划,推迟到中午12点发射,我们从从容容到附近的航天博物馆参观。先入眼帘的是馆外广场上白色的“企业号”航天飞机——美国第一架航天飞机,仅用于测试,从未飞天执行过什么任务。航天飞机我在电视上不止一次看到过,但实实在在近在眼前的飞机都头一回见,没有波音737等大飞机长,但“身段”相当。大家纷纷在飞机旁拍照留念,然后进入舱内参观。舱内空间足有两层楼高,未见发动机;有楼梯可上到机头的驾驶室,只见控制屏上布满了仪表,没有一百,少说也有大几十块。足见航天飞机在技术上是何等复杂,令人慨叹。

从“企业号”上下来,我们进入博物馆内参观。大厅内到处竖着白色的火箭模型,型号不同,高矮大小不一;也有穿着宇航服的宇航员模型;还有月球车;墙上挂满了大幅照片,其中有阿姆斯特朗登月的场景;有大篇文字,详细介绍火箭技术和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眼看临近中午,我们迅速返回观看场地。满场的人都端着手中的相机,翘首以待那惊心动魄的一刻。离告知的发射时刻愈来愈近,人们纷纷举起手中的相机,我也把相机设置好举着静等。突然,人群中一片欢呼,按快门的“咔嚓咔嚓”声此起彼伏。我也赶快连按了几下快门,由于没有长焦距镜头,只拍到了几段火箭的白色尾烟,根本看不到航天飞机的模样。本是“激动人心的一刻”,却一点也没有激动。常言道:“百闻不如一见”,如今却是一见不如“百闻”——电视台记者在现场采访,总是用长焦距镜头拍摄航天飞机发射的大特写镜头,让电视观众看得清清楚楚。

我带着不无失望的遗憾跟大家登车返回。

老板娘让她的西班牙裔司机歇着,亲自为我们开车。半道上她把车开到了她的家。她家是一栋有四五间屋子的平房,屋前屋后都有大片草坪,什么花也没有栽,只有几棵不知名的树;室内陈设也出乎想象的简单。室内外如此简洁整齐的氛围,彰显了主人生活的低调。有同事不无感慨地说:“这么大的地儿撂着太可惜了,搭个葡萄架,栽上些豆角、葱蒜什么的该多好。”老板娘热情有加地告诉我们,老伴在一家公司上着班;有一对儿女,都独自成家了;有几个孙辈,有上小学的,也有的还在上幼儿园,都不用她管,才有空经营着小小的出租汽车公司——西方的老人都这样,过着没有羁绊自由自在的晚年生涯……

我们观看发射的“哥伦比亚号”后来于2003年2月1日第28次飞行返航时解体,七名宇航员牺牲。高昂的造价,高昂的发射费用和维护费用,以及升空、返回的安全性,使美国宇航局(NASA)作出了不再研制、不再飞行的决定,于2011年7月21日“亚特兰蒂斯号”完成任务成功返回后,为三十一年的航天飞机生涯画上了句号。

三十年前观看航天飞机发射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美国的普通老百姓都那么朴实善良,热情友好。我因公出差去过几个国家,退休后又多次随晚辈自助游或跟团游去过十来个国家。所到之处,小孩都像爱丽丝一般可爱,普通老百姓也像我见到的美国百姓一样善良友好。你若问路,他(她)不管多忙,都可以放下手中的活计,出门给你指路……

是的,世界各地哪儿都一样,绝大多数过着平常日子的底层百姓都是这么朴实善良的。


作者简介

徐鼎伟 上海嘉定人,毕业于清华大学无线电系六年制本科,研究员级(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研究所原副总工程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自幼酷爱文学,退休后曾于河北省老年大学文学班进修,并勤奋写作,文章多于报刊和网络平台发表,或收录于文集出版,或参加征文比赛获奖。河北省散文学会、石家庄市作家协会会员。

阅读69
分享
滚动公告
  本文为作者原创文章,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违规或您认为该页面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网站客服,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