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杯中外文学艺术精英赛|参赛:唐衡

唐衡
2023-01-10
来源:评委会

图片


2023炎黄杯中外文学艺术精英赛征稿启事


      

母亲河

唐衡


古城兰州,黄河穿城而过。在黄河岸边,有一尊“黄河母亲”雕塑。一个长发及腰的女子,侧身而卧,怀抱一个嗷嗷待哺的幼子。虽然创意落入俗套,却表明了一个事实:黄河是中华儿女的母亲河。

中国人都是炎黄子孙,发源于黄土地,世世代代靠黄河水哺育长大,黄色的皮肤是五千年不变的标志。当年,炎黄子孙正是从黄河腹地出发,带着中原的技术与文明,远征长江、珠江流域,甚至南洋、欧美,将文明的种子撒遍世界。例如蚕桑丝织业,就是由黄帝夫人嫘祖发明,传播到南方,反超中原的。

     我是从古诗里认识黄河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诗人们的描绘让我对黄河心驰神往。

我真正见到黄河,是在西去的列车上。火车经过风陵渡时,黄河一下子扑面而来。浩浩荡荡,奔腾澎湃。远望无际,近看橙黄,与脚下的黄土地一脉相承。

在山西永济,我登上鹳雀楼六层走廊,凭栏西眺,黄河再次映入我的眼帘。一条浩瀚的黄河水,将陕西和山西两省分割。河西为秦,河东为晋。秦晋之好,以黄河为纽带。

黄河自古多灾多难。“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说的正是黄河频繁改道。因为上游水土流失严重,黄河含沙量极高,泥沙淤积,使河床不断抬高,慢慢超过堤岸。黄河平均每三十年就要改道一次,使黄河流域的人民深受其害。历史上,黄河入海口飘移不定,一度抢夺了淮河水道,造成皖北、苏北严重水灾。更有甚者,蒋介石在抗战中,为了迟滞日寇机械化部队,不惜炸开郑州花园口黄河大坝,结果淹死几十万老百姓,使数千万灾民流离失所,黄泛区沦为人间地狱。

新中国的建立,为彻底治理黄河提供了历史契机。1952年,毛主席视察黄河,指示说:“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

于是,中国就有了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大坝。流淌万年的黄河水第一次被人类征服,巨大的水能转化为电能,为两岸人民服务。“仰临砥柱,北望龙门,茫茫禹迹,浩浩长春。”大禹没有驯服的黄河水,在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权下臣服了。

三门峡大坝横跨山西、河南两省。大坝之下,是奔腾的黄河水;大坝之上,有一条两省分界线,北为晋,南为豫。两侧各有一个大脚印,游人分立其上,即能一步跨两省。

我站立在三门峡大坝上,看黄河水远上云霄,“心潮逐浪高”。来到三门峡大坝下,与黄河水亲密接触,看滔滔巨浪,砥柱中流,我竟产生了“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冲动。黄色的土地,黄色的河水,黄色的皮肤。黄帝的子孙,黄色的印记,永不磨灭。一种皈依宗教般的虔诚心理和情感油然而生。

三门峡水晶宫在大坝内部。沿着陡峭的石阶而下,就进入灯火璀璨、金碧辉煌的地下宫殿。长长的玻璃走廊下面,是净化后清澈的黄河水,水中金色的鱼儿游来游去。霓虹灯闪烁,映照在玻璃地面上,再投射到水面上,如梦如幻。我恍惚已经来到东海龙宫,期待与小龙女来一场激情艳遇。

走出水晶宫,豁然开朗。两岸青山相对出,中间汹涌黄河水。“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刘家峡水电站是一五计划(1953-1957)期间,我国自设计、建造的大型水电工程,被誉为“黄河明珠”位于甘肃省永靖县境的黄河干流它是中国首座百万千瓦级水电站是西北电网的骨干电站

青铜峡水电站于1958年开工建设,位于黄河中下游宁夏青铜峡峡谷出口处,是一座以灌溉与发电为主,兼有防洪、防凌和工业用水等效益的综合性水利枢纽工程。结束了宁夏灌区两千多年无坝引水的历史,是西北电网的调峰和调频电厂。

龙羊峡水电站始建于1976年,是黄河上游青藏高原第一巨型水库,控制着黄河上游65%的水量,号称天上黄河第一坝它处于黄河流经青海大草原后,进入峡谷区的第一峡口,坝上的广阔草原是良好的蓄水湖区。大坝高178米,为亚洲第一大坝。龙羊峡水电站是我国最大的人工水库巨大的库容调节了黄河枯水期的水量,发电量仅次于葛州坝和白山水电站。大坝锁黄河,高峡出平湖。碧波荡漾,湖光山影,乘船绕湖,苍穹碧,心旷神怡

“八五”计划(1991-1995)期间,我国政府在三门峡下游130公里修建了小浪底水利枢纽它处于黄河中游最后一段峡谷的出口,三门峡以下唯一能取得较大库容的控制性工程,也是黄河干流上的一座集减淤、防洪、防凌、供水灌溉、发电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水利工程有效地控制黄河洪水,使黄河下游花园口的防洪标准由六十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基本解除黄河下游凌汛的威胁,减缓下游河道的淤积小浪底水库还可以利用其长期有效库容调节非汛期径流,增加水量用于城市及工业供水、灌溉和发电。它处在承上启下控制下游水沙的关键部位,控制黄河输沙量的100%。可滞拦泥沙78亿吨,使下游河床20年不淤积抬高小浪底水利枢纽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河南省十大旅游热点景区,被誉为小千岛湖

多年来,人们把植造林、防风固沙、加强草原基础建设作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建设的头等大事。为了减少黄河上游水土流失,新中国建立后,我国政府努力改造沙漠。毛乌素沙漠东起陕西神木市,南至长城,总面积4.22万平方公里,曾是我国的第四大沙漠。它西部为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中部为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北部为陕西省榆林市。唐朝贞观年间,毛乌素仍然水草茂盛,郁郁葱葱,野生动物遍地,湖泉和河谷密布。唐朝中叶以后,毛乌素地区开始沙化,并且越来越严重。建国70年来,从荒芜的土地到广袤的绿洲,种植绿色,不仅是陕西人70年的坚持,也是榆林人千百年的梦想。他们中有布朗河的女民兵,有榆林第一个承包治沙造林的人,有石广银和他的中国第一个农民股份制治沙公司,有玉钦30多年来治沙11万亩的英雄。他们一生只干治沙一件事,使千年沙漠毛乌素变成生机勃勃的绿洲。水土流失得到改善,黄河年输沙量减少4亿吨。母亲河变得清澈了,“跳进黄河洗不清”的说法即将成为历史。过去多灾多难、浑浊不清的黄河,今天已经变成造福黄河流域数亿中华儿女的幸福河。

我国政府即将开启一项史无前例的浩大水利工程——红旗河,计划将发源于中华水塔——青藏高原的澜沧江、雅鲁藏布江和怒江水引入黄河,再分流到华北平原、吐鲁番盆地与塔克拉玛干沙漠,实现南水北调、东水西调,彻底根治沙漠,改造出两亿亩良田,同时减少黄河上游水土流失。待到工程竣工之时,我们的母亲河将彻底变成一条清澈见底的滔滔清水河,中国崛起又多了一份强大的物质保障。    

黄河不仅是一个物质的存在,也是一个精神的象征。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由诗人光未然作词、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见证了亿万中华儿女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决心和勇气,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斗志,使我们赢得了最终的胜利。“保卫黄河”,不仅是保卫中国,也是保卫中国文化。1988年,一部电视纪录片《河殇》,公然鼓吹西方蓝色海洋文明,否定古老东方的黄河文明。这种历史文化虚无主义的错误观点,导致许多中国人丧失了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对此,我们必须坚决予以批判。黄河农耕文化安土重迁,家族聚居,孕育了儒家文化“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是中华文明五千年不曾断绝的根本原因。热爱黄河,弘扬黄河文明,增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我们才能实现民族复兴、祖国统一和美丽中国的中国梦。

黄河像一条“几”字形巨龙,盘亘在中原大地,奔腾不息。只有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新中国,才能兴利除弊,驭龙腾飞。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数省,九曲回肠,走过5464公里,最终流向大海,她不愧为炎黄子孙的母亲河。


网站编职

中华作家网、国际文艺网总编:

王伟(微信a13720085131)

执行总编:晨起、副总编:王鑫

常务主编:小河、刘培、刘海兰、云水禅心、浪淘沙、王成

执行主编:

周桃桃、周伟、周晓燕、艾琳、周倩、钟国强、陶美、曾燕、管彤、戴维斯(英国)、邰鑫宇(新加坡)······详见官网






图片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加入

中华作家群


阅读140
分享
滚动公告
  声明:本文为作者原创文章,文章的观点、立场仅代表作者的观点、立场不代表中华作家网的观点、立场,如有违规或您认为该页面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网站客服,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