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于生物多样性乐园
邓庆雄
盛夏的一天清晨,两辆中巴车载着二十多名县政协委员和几个县级相关部门的负责人,从县城出发,经过三个多小时的颠簸后,终于到达漕涧林场——这个位于云龙县最西边,距离县城一百二十多公里的地方,同时也是县政协此次生物多样性保护视察的第一站。此时,已是日头当顶。
中午饭后,作为政协委员的我与视察组的其他同志跟随林场吴姓女工程师步行至漕涧镇北部一个名叫固东坪的地方开始入林探访视察。
我们眼前是一眼望不到头的林子,吴工程师指着林子介绍说,漕涧林场管辖的林区由两个类别组成,一类是自然林,面积在31万亩上下,一类是人工林,我们眼前的这片林子就是人工林,是经过一代又一代林场职工艰苦不懈努力植造的,面积在2000亩上下,加上周边其它片区所栽种的树木,林场人工造林面积共计15000亩左右。
15000亩?多么令人惊叹的数字啊!曾经听人们说,自上世纪六十年代林场成立以来,广大林场职工凭借锄头和粪箕这样的简易工具,依靠自己的力量植树造林,从不停歇,但想不到竟然达到如此规模。感佩之情油然而生。
走进人工林区,一株株树木昂首挺立在眼前,有形体高大、皮糙肤厚的云南松,有躯干粗壮、胡须飘飘的冷杉、铁杉,有枝繁叶茂、高贵无比的红豆杉、榧木,也有身材修长、鲜以示人的水清树、茶果樟等。此时,天空中艳阳高照,但树林中却隐天蔽日,清风习习,凉爽宜人。大家脚踩松软的泥土,近乎并列地行走在林木间,有说有笑,时不时拿出手机,或站着、或卧着、或仰着,给林木、花草、岩石或某一个兴趣点来一个“特写”。走着走着,一只松鼠冷不防从身后飞快蹿上树梢,引起人们一阵惊叫。走着走着,不经意间,一只白腹锦鸡突地从脚前腾起,差不多把某人的手机吓掉了,它咯咯咯叫着,瞬间消失在树林里。在林下有些潮湿且有松毛覆盖的地上,有一道道沟,有宽有窄,或深或浅,好像被什么东西“犁”过,有些树木临地的部位明显被什么东西摩擦过,留下一片片痕迹。看着我们一脸疑惑,吴工程师解惑道,这是野猪的杰作,林区里,动物很多,獐麂免鹿都不少,就连熊都有好几种,如果在夜里,林子里能听到多种飞禽走兽的叫声,有时甚至比白天还热闹。
听着吴工程师的解释,我不由想象着林区夜晚的情景:银色月光洒向无边的森林,各种禽类和兽类在天然的舞台上各展其喉、各炫其技,天籁之音萦绕在漫漫丛林里,一株株树木昂首挺拔,瞬间变化为一排排挺立的观众,在屏气凝神、如痴如醉地观看林中精灵的忘我表演……
或许,真实的情景远比这精彩。
当我们徒步至山腰,坐上已在林区简易公路边等候多时的中巴车到达云龙县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州泸水巿接壤的漕涧分水岭地区的时候,刚刚还烈日高悬的天空竟出人意料地突然下起大雨,豆大的雨滴噼噼啪啪地拍打着中巴车的玻璃,不得已,准备着雨伞的少数几个人与未准备雨具的人相拥着跑进林区管护点避雨,其他人只得顶着雨帘跟着拼命往前跑,短短几十米的距离,却被几乎淋得衣裤尽湿。随行的吴工程师说,这种毫无征兆的雨在夏天的漕涧地区是很常见的,没有什么可奇怪的。我说,常听人说漕涧是云龙县的“天屁股”,看来不假,同行的人们笑了起来。
此时,漕涧分水岭地区薄如蝉翼的雾岚从树木中袅袅升起,不一会儿,林区管护点周围的林木都纷纷披上缕缕银纱,无形中平添了几分贵气和神秘。漕涧这个地方雨水丰沛,植物生长旺盛,植被非常好,特别是林场管辖的32万多亩的区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据资料记载,林区记录陆生脊椎动物就有260多种,林区记录维管束植物就有2000多种,大批国家级保护野生动物、植物广布其间,被称为全球34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之“中国西南山地”、中国34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之“横断山南段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动植物的乐园”,看来的确实至名归。
这个地方之所以称为分水岭,有其鲜明的地理和地貌特征,一道东西走向的山岭横亘两县巿之间,山岭向东、向南的水汇集到云龙县的漕涧河,进而汇入澜沧江,最终流入太平洋;山岭向西、向北的水汇聚到怒江州沪水巿的老窝河,进而注入怒江,最终流入印度洋。两滴雨水同时跌落到这里,每滴都可能有它不同的归宿。
人生一开始选择什么路,常常决定他一生的走向乃至最终归宿,不正如这分水岭上的一滴雨水吗?!
与漕涧林场一江之隔,遥相对应,被誉为“滇金丝猴最南端的家园”的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样也在沐浴着夏日的骄阳。与高山湖泊天池仅一山之隔的大浪坝,绿草如茵,空气中弥漫着有些湿润的清甜和野花的淡香。夹在两山间大体呈V字型的草甸上,几只山羊,几头水牛、黄牛、毛驴和黑猪先于我们,已经活跃在那儿了,叮当、叮当的牛铃声在空旷的草甸上慢悠悠地向四周传扬开去。几对彩蝶在星星点点的花朵上扑腾嬉戏,享受着夏天的暖阳与满眼的诱惑。几只拖着长尾的山鹊和几只常见却不知啥名的鸟儿在树林间慢悠悠地飞翔,时不时落驻树枝,对过往的行人和草地上的另类动物好似在作自由的叽叽喳喳地评论。
沿着天池之滨的林间小道,视察组的人员相随走进湖边背阳的森林里,这里空气有些潮湿,由于水分充足,树木和花草比保护区其它地方更加繁茂。此刻,外面丽日当顶,但林中却显得有些阴暗,缕缕阳光穿过树枝的层层阻隔,好不容易散落到地面上,头顶的天空仅留下一片片斑驳的光亮。
作为向导的天池保护区管护局李工程师引导我们徐徐前行,一路指着遇到的远近植物如数家珍地介绍:那就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须弥红豆杉;那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云南榧,那是秃杉,这是金铁锁,这是水清树;这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长喙厚扑,这是西康玉兰,也叫天女花……
听着李工程师的介绍,我们视察组的同志一个个显露出惊愕的表情:有这么多宝贝?!
正当大家沉浸在欣喜的氛围中,饶有兴致地谈论着森林中富有的珍稀植物资源时,一块“石头”从我们上边的山坡上滚落下来,砸在我脚前路边的树桩上停了下来,引起大家一阵慌乱,走在我前面的女同志吓得一声尖叫。大家赶紧相互提醒注意安全,当心上面的落石。正在大家惊慌之际,我面前的那块“石头”竟然动了起来:原来是只穿山甲!只见它弓着背,摇摇晃晃地蹿到路下的林子里,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它战战兢兢、踉踉跄跄逃跑的窘样引得大家开怀大笑。
天池自然保护区栖息着众多野生动物,滇金丝猴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国家一级保护物种,是天池自然保护区最靓丽的一张名片。除滇金丝猴外,还有林麝、黑颈长尾雉、白尾海雕等多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和云南红豆杉、西藏红豆杉等众多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以及其他众多生物。
我们从李工程师的口中得知,目前,整个整个天池自然保护区由相对分离的两个片区组成,一个是南部片区即天池片区,一个是与怒江州兰坪县接壤的北部片区即龙马山片区,两个片区各有一群滇金丝猴,但受裸露地块阻隔,它们无法往来交流,但随着“蚂蚁森林”这一公益性人工造林绿化项目的完工,南北两个片区间“滇金丝猴绿色生态廊道”将会建成,到时候,两个片区将通过人工林带的连接,浑然成为一体。
此时,一声声滇金丝猴清脆的叫唤好像从天池边幽深的森林里悠悠传到耳边,我的眼前也仿佛闪现出一幅醉人的画面:一只只体毛雪白的滇金丝猴披着霞光,在茫茫林海自由扑腾,追赶着火红的日头逍遥远去……或许,它们正在赶往与另一群同类“会师”的远方。
然而,这毕竟是虚幻的情景。但我相信,这种虚幻变为现实,已经为期不远了。
邓庆雄,男,白族,云南省云龙县政协办公室四级调研员,先后在《大理日报》《大理探索》《大理文化》《百姓作家》《云南日报》《党建文汇》《中国农村科技》《中国信息报》《中国统计》《中国国情国力》《求是》(理论网)等报刊网站上发表通讯、散文、散文诗、诗歌、理论评论等各类体裁文章近百篇(首、章)并先后在州、省及国家级媒体上多次获征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