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母爱搅团情(散文)
作者:五彩云霞
春节期间 回到故乡,在老妈的指导下和弟妹们做了一次家乡美食“搅团”,又到正宗有名的“岐周搅团”美美地咥了一顿搅团,浓浓的故乡风味满足了味蕾的需求,至今唇齿留香。
说起搅团,不了解的朋友们一定不知搅团为何物,也许压根没听说过,那就先听我为您介绍一番。
搅团是中国西北地区著名的特色小吃,定义为“用面搅成的浆糊”,陕西关中地区和陕甘宁的人一般都会做,非常好吃。
有关搅团的来历,据说三国时诸葛亮大举进攻中原,久攻不下,又不想撤兵,于是屯兵在西岐——今陕西岐山,并种植农作物。士兵们整天吃面厌倦了,于是就发明了搅团以此改善伙食,搅团打好后稍等凝固,配上酸辣汤和菜肴将搅团围住,顺边入口,广受士兵们喜欢,于是诸葛亮就命名为“水围城”。
搅团根据主要用料不同,分为荞面搅团、玉米搅团和洋芋搅团,陕北用荞面做搅团,更筋道味美,总之,无论哪种食材做就的搅团,配上五颜六色味道鲜美的菜码和佐料,立马令人垂涎三尺,味蕾大开。
在西北农村,有一种说法:谁家娶的媳妇儿贤不贤惠,是要看看她打的搅团光不光或筯道不筯道。于是,西北妇女们为了挣的一个好名声,个个练就了一手打搅团的好手艺,即便是城里妇女,为了满足味蕾,也学会了打搅团的好手艺。
随着历史的发展,搅团的吃法多种,有水围城、漂鱼儿,烩搅团、炒搅团和凉拌搅团等多种吃法。
搅团究竟发源何地,版本不一,但从我童年记忆中,它就深深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难忘的记忆。它不仅是美味小吃,更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主要食物。
在物质极度匮乏,贫困的日子里,人们按照定量供应粮食,且细粮粗粮搭配,粗粮占了相当的比重。玉米面,高粱面,红薯等是常见的粗粮,油也是定量供应。那时候母亲把玉米面打成搅团,是为了解决粗粮细作,虽然做出来并不难吃,但因为油少菜少,在更需要肉和油的年代里,似乎更喜欢肉食。但是,由于肉和油属于定量供应,不能放开吃,所以,母亲做出的搅团,也成为童年记忆中难以忘怀的美味佳肴。搅团打好后,趁着没有凝固,将一部分热的摊在大瓷盘子里晾着,等完全凉了,凉热均可食用。锅中剩余的热搅团再盛入竹子的漏斗中漏成“鱼鱼儿”,配上野菜,用盐醋蒜汁辣椒等一拌,灿如黄金,红绿黄搭配,特别是配上胡萝卜,炒韭菜,豆腐丁等等,品相极好,味道极汆,入口滑溜爽口,不用嚼滋溜就进入胃中,色香味俱全,顿时唇齿生香,唉吆喂,那种感觉无以形容别提多好了……
九十年代初,远离家乡来到京城定居,便与搅团渐行渐远,但搅团带给我的诱惑和乡愁却从未曾消失过,那种感觉且愈来愈烈。
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的物质生活逐渐丰富,久居京城,各种美味佳肴都已不是稀罕物品,就更加思念家乡的风味小吃,特别是想搅团想的闹心。刚到京城的那几年,吃不上搅团,味蕾惹乡愁,每当想起那金黄灿灿,光滑如鱼的搅团,漏鱼鱼儿,除了味蕾干涸外,一种浓浓的乡愁油然而生!后来,北京逐渐有了家乡风味的美食餐厅,羊肉泡、哨子面、肉夹馍、擀面皮等等家乡美食满足了味蕾的需求,馋的时候秦门一坐,就像回到了家乡,满足了味蕾也解了乡愁,满满的思乡情,尽在那大老碗中。但遗憾的是唯独没有我爱吃的搅团,越是没有的越是想食之。
每次探亲回家,母亲深谙我之喜好,总会做几次搅团满足味蕾的需求。乡党朋友们请吃饭也是我最喜欢的搅团,舌尖惹乡愁,味蕾解乡愁!
说起搅团的做法,工序复杂,每道工序都有严格的要求。大部分的搅团食材以玉米面为主,先在烧开的沸水中加入搅好的粉面和白面,现在生活好了,也改良了,母亲总是先用粉面搅成糊糊倒入锅中,以增加搅团的光亮度,烧开后再一边撒入玉米粉面一边不停的搅,直到稀稠适中呈光亮没有面粉疙瘩,这是一道关键工序,也是重体力活,需要足够的力气做支撑。俗话说“搅团要好,七十二搅”,说明了搅的重要性。搅好之后,在锅中加入适量的开水,盖上盖子,文火煮,直到锅里煮透沸腾起泡,小火再搅,直至光滑筋道,一锅金黄灿灿的搅团便打好了。
接下来就是漏鱼儿和盛装工序了。用一种特制的器皿将搅团盛入其中,流入水盆中,一条条鱼鱼儿活灵活现的进入水中,用手轻轻搅动水,好像鱼儿在水中游,立马有了一种生动的感觉。锅中留一部份盛进浅浅的大盘中摊薄,晾凉,切成丁或条凉拌热烩均佳。锅中剩余盛入盘中,佐之菜码汤料覆盖搅团,便是香喷喷的“水围城”了,锅底的锅巴更是不可小觑的美食,金黄薄脆像煎饼一样,看着诱人吃着更香。
随着母亲年事已高,打搅团这种力气活母亲已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孩子们都心疼老母亲不愿让她做,但每次为了让女儿们孙女孙子们能够吃到她亲手制作的美味搅团,她老人家还要尽力安排,否则心里不爽。所以大家都顺着老妈的心意,由着她安排,给她做下手当帮工,这时候老母亲似乎老当益壮,又回到曾经年轻的状态,早早就起床开始做准备工作,在打搅团的关键工序亲自把关。都说“搅团要好,七十二搅”,当进入到搅的工序时,妈妈搅几下就气喘吁吁,这时候在家的兄弟姐妹轮番上阵搅,一个个拿出吃奶的劲儿,撸起袖子大干,直搅的酣畅淋漓,金黄灿灿的玉米面糊糊,在锅里变成了光滑平展的搅团,加多少水、何时出锅、火候 、时间、漏鱼等这些重要工序则是老妈亲自掌勺,看着一条条金黄色的小鱼儿游弋在水中,便有了生动的感觉,母爱更已经深深浸入心中,香喷喷的鱼儿吃到嘴里,唇齿留香,边吃边体味亲爱的母亲的千般情万般爱,就这样,一碗碗搅团,包涵着悠悠的母爱和浓浓的乡情……
为了在北京能够让我也吃上搅团漏鱼儿,母亲还在家乡给我买了漏鱼儿的专用器皿,但由于懒,也是技术不佳,所以自己做的时候少 ,有时候实在馋极了,按照母亲的指导,自己也学着做搅团,但有些工序掌握不好,就懒人懒办法简化程序,直接将面做成稠糊糊倒入锅中煮,成了稠稠的浆糊,漏鱼儿和平摊盘,做出来的自然不能与母亲做的品相和味道相比,但加入炒菜和酸辣佐料,吃起来也依然感觉也唇齿生香,浓浓的乡情也在这舌尖上暂时化解了,但思念母亲的情愁却更浓了!
和老母亲做的相比,我做的鱼儿不够长,缺少灵动的感觉,有点不像鱼鱼儿像小蝌蚪了!
每次回到家乡,和乡党朋友,老同学相聚,不稀罕大鱼大肉,家乡的各种风味美食绝对主打:乡党每年带我去位于红旗路的一家她认为地道正宗的“岐周搅团”过瘾,这是岐山人开的店,虽然在背街小巷,但好酒不怕巷子深,搅团味美人不断,尤其这里的水围城最为诱人,几个老朋友咥一碗水围城,再来一碗臊子面,擀面皮,醋粉,饸烙,鯨糕等各种美食,吃得人酣畅淋漓,肚圆腰滚,边吃边再谝一谝离别情,思乡情,不知不觉间几个小时就过去了,乡愁友情便氤氲弥漫在这“岐周搅团”的店里……
悠悠母爱,款款深情 ,母爱如山,母恩似海,有妈在,家就在。祝福我亲爱的老妈,平安健康快乐,让我能多吃几年您亲手做的搅团和家里的味道,让我的生命里永远感受您带给女儿的温暖……
作者简介
王云霞(网名五彩云霞 ), 北京市青少年诗词协会会员;北京梅园秋语文学社副总编;北京古塔读书会常驻诗人、中国爱情诗刊在线诗人、金牌主播;心音之舞平台常驻作者及多家微信公众平台主播。热爱文学,热爱朗读,笔耕不辍。作品曾在区级刊物和一些网络大赛中获奖。近年来诗歌、散文和朗诵作品在多家平台发表。2023年获得中国作家网等多家主流文化机构联合举办的“陶渊明杯”中国文学艺术大赛最佳诗歌奖及中国文化发展与传承高峰论坛杭州西湖新浪潮诗会纪念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