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玉和:三春三月忆杜鹃

​龚玉和
2024-03-23
来源:中华作家网

微信图片_20240323161720.png


三春三月忆杜鹃(散文)

龚玉和


杜鹃,一种大众化的花卉,也是一种为士人所钟爱的鲜花。

记得早年在梅城乡下教书,入春,便带着孩子们在山野里“疯”跑,回来时,每人捧着一大束杜鹃,插在窗台花瓶里,仿佛春天也随之到了家里。山岗上、树林里、路旁,到处是杜鹃,多姿多彩,如绸如绢,绚丽眩目,衬映着碧绿的青草,让人心迷神醉。

杜鹃花,又称映山红、布谷,乃是一种南方丘陵山地常见的花卉。

农历三、四月份,江南各地山岗上,毋须人工浇灌,杜鹃便会如火如荼地燃放起来,映得千山万水,一片火红,赏心悦目,或许,这就是“映山红”花名的由来。

儿时,住在北山路的栖霞岭下,母亲一大早就会到后山采摘映山红,兴奋的跑回来,捧着带露珠的野花,到处找花瓶,开心得象个小学生。

有一次,我们到龙游的六春湖踏勘,一入春,只见满山遍野的映山红,衬托着山峰云海,蔚为奇观。四乡居民就会不约而同地从四面八方赶来观赏。

白居易诗句:“日射血珠将滴地,风翻焰火欲烧人”不由自主地浮现脑海。

有人以为,杜鹃只会在春季绽放,也不能一概而论。

我在浙江安吉章村考察,那里有一种奇特景象。入秋了,山上便会开出火红的杜鹃,夹在杂树野花丛中,别有一番景致。秋赏杜鹃,这有反季节现象,会给人另一种欣喜。

人们又将杜鹃称作“布谷”,也许,因为此花在春天播种时节开放的缘故。

杜鹃花,名称由来,传闻不一,各地都有传说,最著称的要算是杜宇的故事了。

相传,蜀国杜宇称王,号望帝。其时,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未料,山妖作怪,洪水泛滥,冲垮山塘,农田颗粒无收,百姓流落四方,苦不堪言。

望帝治水无功,启用鳖灵为相。鳖相决玉山,治恶水,川蜀复为丰饶之家园。

望帝自愧不如,禅位他去。

鳖灵继位,称丛帝。居功自傲,不思民间疾苦,倒行逆施,苛政重捐,鱼肉乡民,百姓纷纷出逃,四出飘泊。蜀人怀念望帝仁政,请求杜宇复归治蜀。

未料,望帝已得道成仙,居于天宫,遥望蜀国,闻讯百姓苦难,心急如焚。

杜宇回天乏力,化为杜鹃,飞进城里,不停地在宫廷里喊:“民贵啊,民贵啊!”

他想劝说丛帝勤政爱民,叫得口中喷血,点点滴滴,洒落山坡,开出艳丽花朵,人称杜鹃花。杜鹃至春则啼,其声凄惨,闻者恻隐,乡间才有杜鹃“滴血而成,色如血泪”之说。


微信图片_20240323161731.png



历代以来,不仅农夫喜爱杜鹃,文人学士也酷爱此花,留下千古名篇。

他们认为,杜鹃比桃花更美,比牡丹更艳,因而有了“花中西施”之誉,只有仙山才配拥有如此绮丽的花朵,人间那能观赏得到呢?

白居易赏花赋诗,赞道:“回看桃李无颜色,映得芙蓉不是花”,“细看不似人间有。”

其诗“花中此物是西施”,道出了杜鹃为花中佳丽的出处。可惜的是,杜鹃虽花色艳丽,只是没有香味。白居易叹道:“此时逢国色,何处觅天香?”之句。

天宝十四年(755)春,李白客居宣城,闻杜鹃啼鸣凄凉,触景生情,勾起了川蜀故乡的思念,作了:“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龚玉和,笔名越禾、庐上雁,杭州人,原为财经作者,著有《出口信用证拒付处理》《国际商务单证教程》《外贸单证实训精讲》《单证解惑280例》《旅游策划,文化创意》(河山,因我们的到来而改变》等,为《新理财》《杭州》杂志专栏作家。

退休后,从事文史与纪实文学创作,有《中国海洋开放史》《知味江南》《之江胜景》《西溪揽胜》《李升伯传》《西溪民间故事》《浙江黄埔老兵人生纪实》等出版,今为杭州西溪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作协成员。


阅读293
分享
滚动公告
  本文为作者原创文章,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违规或您认为该页面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010-52128322,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