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月平:贵阳喷水池:穿越千年的时空眷恋

作者:陈月平
来源:中华作家网

dhruva-reddy-712678-unsplash.jpg



贵阳喷水池:穿越千年的时空眷恋

陈月平.贵州习水


今天上午十点半,我乘坐8路公交车把皓哲送到喷水池参加童程童美的编程学习。闲暇之余,探索喷水池的前世今生的念头便油然而生。于是,我徒步从喷水池走到紫灵庵,返回后又在喷水池周边的地铁口、大街小巷及美食城等重点建筑,对喷水池的历史与现实等进行了探秘。

黑羊菁:历史长河的源头

在贵阳城北,现在那车水马龙、热闹得不行的喷水池,在千年前的宋朝,就是一片叫“黑羊菁”的荒野。苗族的老祖先们跋山涉水来到这儿,手里拿着简单的木锄头,心里头满是对生活的盼头。他们一锄头一锄头硬是开垦出了层层叠叠的梯田。每一滴春种秋收时流下的汗水,就像一个个灵动的音符,钻进了这片土地的血脉里,奏响了生命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序曲。

从元世祖到元十六年(1279 年),顺元城的北大门在这儿稳稳地立着。城楼下,有一块黑得像墨一样的大石头,静静地卧在那儿,就像一位不爱说话但啥都懂的历史见证者。老百姓把它当成吉祥的象征,“黑石头”这个名字就像种子一样,在这片土地上扎了根。

每年农历四月八日,天刚蒙蒙亮,第一缕阳光洒下来,苗族的芦笙声就穿过晨雾,悠悠扬扬地飘在空中。年轻的男女们穿着五颜六色的漂亮盛装,在这儿欢快地对歌。歌声里,古老的节日传承着民族的文化和精神,喷水池的骨子里,也早早就刻下了民族交融的温暖。

铜像台:军阀背景下的时代侧影

1929 年的春天,就像一场突然刮起来的风暴,一个军阀的铜像改变了这片土地的命运。周西成,这个从桐梓山里走出来的省主席,剿匪让百姓安定,修路办学做了不少好事,老百姓都敬重他、爱戴他。可命运捉弄人,他战死在了沙场上,给这片土地留下了说不完的遗憾和怀念。

贵州各界人士怀着敬意和感激,在黑石头原来的地方修了一座五米高的铜像台。周西成穿着笔挺的西服,面朝着南方站着,眼神又坚定又深沉,好像还在看着这片满是尘土的土路和稀稀拉拉的商铺。黄包车夫们累了歇会儿,擦擦脑门上的汗,喘口气,就又在铜像下开始了奔波。他们这一脚一脚地走,都是为了家里的孩子。孩子们在石栏周围又笑又闹地跑着,那银铃般笑声,在空气中回荡。这儿成了老贵阳人心里头最早的“城市客厅”,装着他们对过去日子的美好回忆。铜像台在这儿,既是对乱世英雄的敬重,也是旧时代快结束时最后的影子。

喷泉:新生共和国的曙光乐章

1952 年秋天,推土机的轰鸣声打破了这片土地的安静,铜像台在历史的车轮下慢慢没了踪影。刚成立的共和国就像刚升起来的太阳,要显露出它的生机勃勃,就得有新的象征。于是,街心花园里的喷泉出现了,它就像一颗特别耀眼的明珠,照亮了贵阳这座古老城市的未来。

1955 年修建的延安路,就像一条银色的丝带,在城市里铺开。40 米宽的水泥大道两边,灯光照着民族商店的玻璃橱窗,时髦的布吉拉礼服亮闪闪的,好看得很;延安饭店里,回锅肉的香味直往人行人鼻子里钻,馋得人垂涎三尺;邮电支局门口,排起了长长的队,人们都在给远方的亲人寄信,信里装着对亲人的满满思念。

老人们到现在,至今都还还记得,喷水池的水柱子在阳光的照射下,变成五颜六色的彩虹,美丽得很。晚上风一吹,带着《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那动人的旋律,年轻人在水雾气里跳着浪漫的交谊舞。这是那建设年代特有的浪漫,是喷水池在新时代唱得好听的歌。

黄金年代:市井烟火的狂欢盛宴

20世纪80年代的喷水池,就像一个热闹的大舞。,生活里的各种事儿和欢乐都在这儿上演。百货公司的柜台前,人多得挤都挤不动,大家都抢着买凤凰牌自行车,好像有了它,就有了时尚和方便;民族商店里,蜡染布料像瀑布一样垂下来,颜色花花绿绿,把民族文化的魅力都展现出来了;街边小贩烤的豆腐果在炭火上吱吱响,那香味飘老远,路过的人都忍不住停下来吃。

邮电局绿色的邮筒,就像一个忠诚的送信人,默默地吞进去好多封家书,又把人们盖了邮戳的思念送出来。一到傍晚,环岛花园的长椅上坐满了乘凉的老人,有的摇着蒲扇,绘声绘色地讲着周西成的故事,那些故事就像能穿过时间一样,把过去的事儿活生生地摆在大家眼前。小朋友们兴奋地踮起脚,数着喷泉里游来游去的金鱼,脸上全是天真的笑容。公交车在“大转盘”上拐出好看的弯,叮当的车铃声和叫卖声交织在一起,就像一首热闹非凡而又有活力的市井交响曲。

钢铁森林:时代嬗变的阵痛与新生

跨进新世纪,喷水池遇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变化和挑战,就像脱了一层皮一样难受,但也在这难受中裂变。玻璃幕墙的国贸大厦像一把剑,直直地插到天上去了,显露出现代都市的繁华和威严;霓虹灯照着的南国花锦商场,就像一条满是时尚的河流,吸引着好多赶潮流的人。

2001 年立起来的《四方汇聚》雕塑,用 38 道不锈钢水槽讲述着民族团结的故事。可在传统和时髦的碰撞中,它被大家开玩笑地叫成“大扫把”,这名字背后,藏着老贵阳人对过去日子的深深想念,还有对时代变化的无奈。

2010 年环岛拆的时候,好多市民拿着相机,心情复杂地记录下喷泉最后一次喷水。推土机开过的地方,路变宽了,可一代人的记忆也在这儿结束了。地铁隧道从地底下穿过去,那震动的不光是土,还有埋在这儿的时光,好像在诉说着岁月的变化和沧桑。

十字路口:永恒的乡愁守望

现在的喷水池,成了一个哪儿都能去的交通枢纽。红绿灯一闪一闪的,就像跳动的音符,指挥着城市的节奏;地下通道里的人来来往往,就像血管里的细胞一样,让城市充满了活力。

白发苍苍的老人站在十字路口,眼神有点恍惚,好像能看见铜像台的台阶从沥青路面上慢慢冒出来,那些被藏起来的记忆像潮水一样涌到心头;中年白领在地铁站口买烤洋芋的时候,突然闻到一股80年代烤豆腐果的香味,那熟悉的味道一下子就让他们想起了以前的日子。商场LED 屏上放着大数据峰会的新闻,喷水池的影子和甲秀楼的飞檐在霓虹灯里叠加在一起,像梦一样。

这儿现在没有看得见的喷泉了,可每个贵阳人心头,都有一股永远不会干的情感泉水。那是对故乡的深深眷恋,是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是永远都在的思乡之情。

喷水池:流淌在时空里的乡愁

喷水池换了七次名字,五次变样,就像贵阳城历史长河里的年轮,从黑羊菁的袅袅青烟,到数据时代闪亮的星河,记录着这座城市的发展和变化。那些没了的周西城铜像、拆了的喷泉、古老的商铺,都变成了一种贵阳密码,钻进了城市的身体里,成了爽爽贵阳城市历史文化的一部分。

当我们在筑城广场抬头看大数据屏幕上的光时,喷水池还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静静地流淌。它是老爷爷烟斗里忽明忽暗的往事,全是岁月的故事;它是妈妈相册里发黄的照片,留住了曾经的美好;它是在外的游子梦里永远不会变的坐标,给他们指引回家的路。这座没有水池的“喷水池”,会永远在记忆里,涌出属于贵阳人的乡愁,成为大家心目中永远的精神家园。

阅读93
分享
滚动公告
  声明:本文为作者原创文章,文章的观点、立场仅代表作者的观点、立场不代表中华作家网的观点、立场,如有违规或您认为该页面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网站客服,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