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中国”诗歌散文大赛| 孙仁寿:戈壁滩上的明珠

孙仁寿
2023-08-24
来源:中华作家网

点击:2023“魅力中国”当代诗歌散文大赛征稿启事


微信图片_20230824175925.png



戈壁滩上的明珠(散文)

孙仁寿


“当年我赶着马群寻找草地,到这里勒住马我瞭望过你,茫茫的戈壁像无边的火海,我赶紧转过脸,向别处走去……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一首《克拉玛依之歌》传遍大江南北,从此克拉玛依走进了人们的视线。也正是通过这首歌,在我童年记忆的摇篮里,第一次装进了克拉玛依这座神秘的石油之城。
2023年盛夏,带着童年的梦幻,我穿越五千多公里,走进新疆,走进戈壁滩,走进准噶尔盆地,来到了共和国石油长子的故乡克拉玛依,圆了我魂牵梦绕半个多世纪的克拉玛依之梦。

1、一座“黑油山”

飞机穿过云层,抵达克拉玛依上空时,透过玄窗向外眺望,那里的山脉是黑色的,仿佛告诉我们这里是一片富得流油的土地,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石油。
当朋友真正带我走进克拉玛依著名景点黑油山,看着那一股股从地下外溢冒泡的黑色原油时,我才发现这里的山体都被流淌的黑油浸染,大地披上了墨色。
黑油山,貌不惊人,与其说是山,还不如说是戈壁滩上的一个小土丘。黑油山高不过13米,占地仅0.2平方公里,然而,正是这座其貌不扬的“黑油山,在新中国石油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成了名副其实的金山银山。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前,这片土地鲜有人踏足,人们对它的印象还只停留在歪歪扭扭、张牙舞爪的胡杨树上。直到一位名叫赛里木·巴依的老人骑着毛驴经过这里,从此,历史才改写了克拉玛依的命运。
巴依老人原本想在路上捡点干柴回家做饭,却被一处黑色的小丘吸引。小丘的顶部缓缓渗出黑色黏稠液体,巴依感觉十分好奇,便装满一水壶带回了家。回到家后,巴依发现灯油即将燃尽,他看这黑水与灯油只有颜色差异,便用来照明,效果出乎意料的好。这让他十分高兴,跑到邻居家分享。
此时,邻居家正有过路商队歇脚,识货的商人拿过后发现,这黑水乃是宝贝,“巴依,你可以用它换取数不清的羊肉和布匹!”就这样,巴依发现石油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最后邻里街坊都赶来一探究竟。
当时正在寻找石油的中国石油勘探者听到了消息,在老人的带路下,找到这个地方,后来就叫"黑油山",由此拉开了克拉玛依石油会战的序幕。在新疆维吾尔中人们称“黑油”叫“克拉玛依”,后来因在黑油山发现了石油,人们便直接用维语“克拉玛依”来命名油田,从此,在新中国的版图上又多了一个城市,这就是克拉玛依市。
今天,人们为了纪念巴依老人,对这座发现石油源点的“黑油山”进行了遗产性保护,将这里开辟成普及宣传石油知识的黑油山公园,并在公园的核心区塑了一座巴依老人的雕像,他悠闲地骑着毛驴弹奏着热瓦普,像是黑油山的守护神,见证着这里的发展。这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遗产。
我沿着木制栈道漫步于黑油山,望着那调皮的黑油汽泡,不禁心生感慨,埋藏于地下的石油在这里沉睡了上亿年,由于周围荒凉的恶劣环境,千百年来它不被人们重视,最后却无意中被一位骑着毛驴的老人叩响了大门。

2、一个“大油泡”

有人说,克拉玛依是共和国的石油长子,它为新中国的石油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它不仅让中国甩掉了“贫油国”的帽子,也为日后大庆、胜利油田的开发提供了人力支持和智力支持。
为了掀开克拉玛依石油大会战的神秘面纱,朋友带我来到克拉玛依市一处网红打卡点,它就是在当年克拉玛依一号油井遗址上建立起来的“大油 泡”广场景区。
遥想当年,这里曾是荒无人烟的戈壁滩,如今已在城市的发展中,实现了华丽转身,变成了旅游景区。走进广场,当年为新中国石油打出第一桶油的一号井依然昂首矗立在这里,仿佛见证着克拉玛依这座石油之城60年的苍海巨变。
1955年6月,一批朝气蓬勃的年轻石油工人来到这里,他们就是独山子1219青年钻井队。英雄的石油工人们在这里安营扎寨,支起帐篷,挖出地窖,点燃篝火。面对这茫茫戈壁,发出了“安下心,扎下根,不出油,不灰心”的铿锵誓言,揭开了克拉玛依艰苦创业的序幕。他们来到黑油山附近定出一号井位,同年10月29日完钻喷出工业性油流,日初产原油3.7吨,成为克拉玛依油田发现的标志。从此,克拉玛依发现油的消息不径而飞。
为了纪念这一新中国石油史上历史性时刻,后人将1219青年钻井队打出的这一口井称之为为克拉玛依油田第一口井,后定名为“克一号井”,并于1982年10月在此立碑纪念。
2013年城市建设者们,在这里以大手笔规划设计了新的城市名片。克拉玛依‮油大‬泡雕塑环境艺‮位术‬于克一号井景区‮油石‬纪念‮场广‬,其中主‮雕题‬塑克拉玛‮大依‬油泡高15米,最大‮径直‬为28米‮并,‬由四个门洞‮四和‬个支点组成,其‮门中‬洞高3.5米,其设计灵‮来感‬自于黑‮山油‬油池中源源不‮溢断‬出的油泡,故人‮们‬亲切的‮之称‬为“大油泡”。
克拉玛依一号井不仅是克拉玛依石油文化重要开篇,也是新中国石油文化的的首页,它不仅是克拉玛依人艰苦奋斗、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的石油创业精神的象征,也是新中国将“贫油国”帽子抛向太平洋的见证。如今,“大油泡”已经成为克拉玛依市新的地标和网红打卡点。

3、一条“人工河”

克拉玛依是中国西部第一个全国文明城市, 行走于克拉玛依大街小巷,群楼林立,道路宽敞,流水潺潺,绿树成茵,好一派塞外江南之景象。
每每谈及这些美如画的景色,陪同我的克拉玛依朋友都自豪的说,我们有一条穿城而过的克拉玛依河,是这条河流给了我们这座城市绿色和生机。
我半信半疑的望着他。因为从我有限的地理知识中,克拉玛依地处戈壁滩上,在地图上从没见过有一条河流穿城而过。为了打消我的疑虑,朋友亲自驾车,驱车十多公里,带领我来到老龙潭风景区,让我亲眼目睹这人间奇迹。
当我刚走进景区,就被眼前的景色震惊了。这哪里是戈壁滩啊,这分明是塞外江南。
朋友指着前方红黄相间的大型仿古建筑老潭龙告诉我,这就是我们克拉玛依河的源头。
朋友告诉我,克拉玛依因油建城,因油兴城,但石油开采离不开水源的支持,克拉玛依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展了引水工程,将我国唯一通过戈壁滩上的人工干渠引到市区,并在市区建设了全长8510米、宽15米的河道,由此就有了克拉玛依河。
克拉玛依河是世界上距离最短、我国唯一在戈壁滩上建设的一条人工河,河的源头从九龙潭开始,流经城区(又叫穿城河),最后流入水库,是克拉玛依是工业和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
九龙潭是克拉玛依河源头上建设的一座仿古式建筑群,两边各有一座八角厅。正中是一座门楼和连接凉亭与门楼的长廊,在巨潭两侧各有长约100米的休闲长廊。河边还有一座引水纪念塔。
作为我国唯一一条戈壁滩上的人工河,克拉玛依河源头的九龙潭作为人工建设的旅游景点,吸引了众多游客的关注,每天都有很多市民和游客前来游览、休闲、拍照留念,它已经成为克拉玛依市人民引以为荣的克拉玛依河第一景。
听着朋友如数家珍似的介绍,看着眼前静静流淌的河水,我不禁为克拉玛依人民为引水拼搏的精神和智慧而敬佩。
克拉玛依河是我国唯一在戈壁荒漠中建成的人工河,它像一条玉带穿城而过,惠泽两岸,是一条给克拉玛依带来绿色和生机的神灵之川,它已融入克拉玛依城市血脉之中,是这座城市的永续发展的母亲之河。

4、一群“油二代”

这次走进石油之城克拉玛依,我有幸认识和接触了一群石油工人的后代,我将他们称之为“油二代”。
他们的父辈是上个世纪五十代末从祖国四面八方汇聚到克拉玛依的,是新中国第一代石油工人。他们中间有大学生,有从朝鲜战场上转业的志愿军战士,还有来自全国各石油战线上的石油工人。他们的父辈为共和国石油事业贡献了一生。
我眼前的这群“油二代”是克拉玛依建市后的新生代,他们大多出生六十年代初期,从年龄上看有的刚退休,有的即将退休。
他们生于斯,养于斯,跟父辈们一样,把自己的青春和一生都献给了祖国石油事业和克拉玛依这座城市。可以说,他们是伴着克拉玛依石油之城的发展而成长的。
曹金兰是我学生的妻子,她曾在这座城市生活学习工作过二十五年。这里有她的童年回忆和青春记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当她刚从新疆石油学毕业后不久,一场婚姻改变了她人生轨迹。她告别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克拉玛依,离开新疆,来到内地。这次是她离开新疆三十多年后第二次回到故地。
当我看到她和昔日同窗闺蜜相拥相抱时,眼中始终闪着泪花。
她们是新疆石油学校同窗三年的同学,她们是克拉玛依市石油战线未来之星。每每在饭桌上回忆起同窗情景,她们总有说不完的话,谈不完的心。
曹金兰虽然离开了克拉玛依,但她的同学们却一直在这座城市学习生活工作。从她们的交谈中,我感觉到她们此生献身石油,无怨无悔,其幸福感、获得感一点不比调入内地的曹金兰差。相反,曹金兰这支离群的孤雁倒有点失落感。
这群油二代,虽然他们的户口簿上还写着祖籍地,但他们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已经是克拉玛依的新市民了,他们的性格早已打上新疆人的烙印,他们味蕾早已被凉皮和羊肉手抓饭包裹,他们已经是十足的生活在新疆的汉族人。
新疆行,让我在克拉玛依这座石油之城认识了一群真正的“油二代”,他们的热情和真诚让我感动,我从他们身上看到了新疆人的好客,石油人的实在。

与那些献身祖国大西北石油事业的“油一代”“油二代”相比,我只是克拉玛依这座城市的一位匆匆过客。短暂的旅行,满足的只是我对这块神秘土地的好奇之心,然而看到的却是我存留一生的精神财富。
如果说当年的一首《克拉玛之歌》唱红了神州大地,让许多年轻人奔向祖国的大西北,他们用“宁可少活二十年,也要拼命拿下大油田”豪迈气概,将沙漠戈壁上的不毛之地建成了名扬四海的石油之城。
如今的克拉玛依已不再是昔日“鸟不飞,草不长”的戈壁荒滩,而是钻塔林立,油井棋布,高楼栉比,公路纵横的新型现代化城市。克拉玛依这位共和国石油长子,已在六十多年的发展中历经沧桑巨变,它用自己一个个中国石油之最,创造了新中国石油史上一个又一个美丽神话和人间奇迹。
克拉玛依,如同一颗黑色的珍珠,镶嵌在准噶尔盆地的西北边缘,熠熠生辉,闪闪发光。



作者简介:
孙仁寿,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西部散文协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 马鞍山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巜人民日报》巜中国青年报》巜青年文学家》《黄河文学》巜中国西部散文选刊》巜作家天地》《历史大观园》等报刊杂志,著有散文集巜心河流淌》巜仁者见仁》。
阅读333
分享
滚动公告
  本文为作者原创文章,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违规或您认为该页面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010-52128322,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