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现工作于深圳。1993年《延安日报》发表“刘三嫁女”,《陕西日报》刊登“农民难当”获得反响。先后在《火花》、《中国百年诗歌精选》、《诗中国》、《当代诗歌散文百家精选》、《陕西广播电视报》、《莲花山》、《人民作家》、《中国诗歌报》、《中国好诗》、《法制周报》等各级报刊发表小说、散文数百篇。系《中华文学》、《西北作家》、《文学与艺术》、《中国好诗》签约作家,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深圳文学学会会员、深圳福田作家协会会员。小说‘驻村干部’获得“经典杯”文学大赛二等奖,散文“深圳打工”获得首届“莲花山”杯征文优秀奖,现有43余万字的长篇小说《追梦》待出版。
故乡在 富 县(散文)
作者:王 伟
岁月所沉淀下来的阅历发自肺腑,言行的力量可直撼到灵魂的深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把美融入生活的智慧,隽永而不邀宠于形。‘大智若愚’到‘难得糊涂’的境界,我愿做得更好,天日昭昭,人史共鉴。
我的故乡-富县, 一个坐落在边远没落的小县城,素有“陕北小江南”的美誉,四周处于交通要道。在葫芦河川北望是无边无际的草原,此起彼伏,真可以说是惟余莽莽。远望在那一片片群山后面是辽阔无际的鄂尔多斯大草原,举目远眺,只见山连着山,此起彼伏;群山环抱,显得郁郁葱葱生机勃勃,颇有当初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观。
南接桥山,那里就是素有天下第一陵之称的-黄帝陵。每年的清明节这里都举行隆重的公祭仪式,海内外的华人都慕名而来。据史书记载黄帝生于农历二月初二,现在的黄陵县沮水河降龙峡,从此就有二月二龙抬头之说。特别是门前那株柏树更是威武挺拔,考证有七搂八扎半之多。历经岁月沧海桑田的变换,仍依旧郁郁葱葱屹立不倒,焕发着茂盛的生命力。东眺黄河岸,奔腾不息的黄河水在这里居然拐了一个弯,偃旗息鼓,从而走出一道独特的风景。天下黄河一壶收的壶口瀑布,说不出的猎奇斗艳让人感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从中可以感受到黄河的博大与伟岸。近看壶口瀑布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石破天惊的感觉,河谷中浪花飞溅,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宏伟壮观。其声如雷霆破竹,让人震耳欲聋。使得久负盛名而闻名遐迩,柯受良飞越黄河更是使得这里名声鹊起而声名远播。西接子午岭原始生态林,明媚的阳光使得一年四季的变化显得泾渭分明。特别是清晨,穿梭在林间,脚下踩着厚厚的落叶,聆听着山间时不时的传来此起彼伏的各种鸟的鸣叫声,加上太阳透过树枝的缝隙,投射进来的丝丝金光,在地面上时隐时现。让人会心情无限舒畅愉悦,从而远离都市的喧嚣,享受着天然氧吧的惬意。呼吸着清新的空气,看着小溪流水有条不紊的流淌着,水里偶尔可以看到小鱼自由的游弋,水面上生长的各种绿色野菜更是郁郁葱葱,显得生机勃勃,可清晰见到上面的露水珠,特别是水芹菜等野菜更是能嗅到一种清新的味道。
境内有葫芦河、洛河两大水系交错,河水清澈见底。特别是葫芦河水人们很早的就开发利用,利用地势修拦河坝,把河水修渠引到水流到不了的地方,从而可以灌溉土地,种植水稻及蔬菜。由于光照和水土的因素,这里的水稻颇有名气。在古代那可是要上贡给朝廷的,只有达官贵人才可以享用到的。特别是在下游修了一座小型的水力发电站,可以输送电力给人们带来光明。群山、平原连绵不断,两水之间隆起的地势酷似人的五指,当地人称为五指塬。每到金秋时分,秋叶落红,稻田上下更是金色一片。中间隆起的五指塬更是风景独好,平坦的土地以前全是种植小麦和油菜的,特别是到了油菜开花的季节,整个地面全是金光闪闪,蝶飞蜂舞,自是美不胜收。现在,在市场经济下,全部栽上苹果树。十月是收获的季节,成熟的苹果沉甸甸的挂满枝头,自是形成了独一无二的风景。每每到苹果成熟季节,外地客商云集,中心议题就是拿苹果做文章,赚的钵满盆满。光照充分,昼夜温差大,地质的差异,使得这里的苹果口味独特。咬上一口,不仅仅是酸甜可口,都能清晰地看到果肉里面的天然糖分。对苹果更是赞不绝口,有口皆碑,远销南方等一线城市。
进入县城随处可见的就是高楼耸立,由于国家政策的战略调整,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小城镇棚户区的进一步改造,一座座拔地而起的楼房颇有规模,高大的塔吊忙的摆来摆去运送材料,工地上自是繁忙一片,伴随着钢筋、混凝土的轰鸣声,楼房的高度在快速的上升着。最引人瞩目的就是在进入广场上面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金色的梅花鹿,它遍体金黄,高达数十米,四蹄腾空而起。广场周围就有跳广场舞的人群,周围的人群载歌载舞的乐此不疲,跳舞的人很专注,丝毫不受外界的影响,音乐放的很响。隔不远的就是西山公园,新建的音乐喷泉特别吸引人,每到晚上去参观的人是络绎不绝,公园内灯光璀璨,色彩绚丽,各色的灯光映射出变幻不同的色彩,让人目不暇接眼光缭乱。随着音乐的节奏喷泉会沿不同的方向往外面喷水,时高时低时大时小,喷出的水柱随音乐的变化而变化,孩子们在水边嬉戏。境内最引人的就是彩虹桥,它横跨于整个洛河上,特别是晚上彩灯把桥面装点得如诗如画,似人间仙境一般。沿河边新修的河堤用石头砌成,高出路面数米,不仅美观更重要的是可以防洪,从而抵御洪水威胁城里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真正的防患于未然。也显得威武雄壮,有点古长城的气势。到处都是路灯和花草树木,河边的路上隔三差五的有凉亭供游人纳凉,凉亭呈八角型,是仿古建筑,不时的可以看到石碑上刻有杜甫的诗词及画像。
原先这里是一望无垠弯弯曲曲的葫芦河河水溯川而下,河畔边住着的全是人家,院落更是如星罗棋布般零散的摆满在各个角落。葫芦河、洛河水汇入黄陵县境内的交口河,穿州过县,然后一起流入黄河。现在的河水是清澈的,天是蓝的,住在这里的人们不知道已经享用了多少年,河水孕育了岸边的人们,为人们提供了生存空间。特别是夏天,更是孩子们的天堂,每每到中午时间,他们都似约好一样,陆续的来到河边玩水。有的小孩子特别会玩,把带着用柳条编织成的帽子,戴在头上,不仅仅可以遮挡阳光,还有酷酷的感觉,有的则是用柳条拧成哨子,放在嘴里有模有样的当乐器吹起来,居然可以吹奏起美妙的声音。来到河边,不会游泳的倒也手脚麻利的脱掉衣服,随手往地上一丢,真正的是一丝不挂,挺着个小鸡鸡噗噗通通的跳进河里,河水仅仅刚过小腿,也不管什么姿势像狗爬一样,时间久了,也许是熟能生巧的缘故,居然也学的一招半式,有模有样的可以在水里游来游去。有的孩子生性玩逆,在岸边就用那个黑色的淤泥徐徐的涂抹满全身,只露出两个眼睛,然后在地上翻过来滚过去,玩够了,最后才跳进水里,一个猛子潜入水中连人影都看不到。工夫不大,从水里面冒出来,身上更是洁白如新给人一种脱胎换骨凤凰浴火重生的感觉。平静的河面上反射着阳光,微风吹来,水面上就是层层鱼鳞样的水纹,漂亮及了。正当孩子们沉醉在这种忘我的境界里玩得不亦乐乎的时候,远处就听到大人的喊叫声,嘴里还不时的咋咋呼呼的,孩子们听到这种叫声,真是如同老鼠见了猫一样,瞬间作鸟兽散。
清晨,太阳还没有从山顶后面升起来,四处都雾蒙蒙的,偶尔夹杂阵阵的鸡鸣狗叫声,整个村庄就开始慢慢的热闹起来了。一片凹凸不平的小村庄座落在南边山下的小山沟里,沟沟岔岔全都住满了人。显得拥挤偏僻,土坯墙干打垒的瓦房和乌黑发亮的土窟洞显得高矮各异跌宕起伏却又错落有致。村口的两条小路交汇在一起,其形状就像一副弓箭,套用现在人们的话说要致富先修路,那时间的人们根本没有这种超前意识,填饱肚子才是王道,也不会有那么深奥的道理。因为消息闭塞导致经济落后。走进村子、院落,住房很不规则的排列着,扑面而来的就是土霉味,呛进嗅觉的是各种畜粪的混合气味;进入视野的是一片阴森森,进入鼻孔的则是一股让人恶心呕吐的闷咸菜味。村庄里人的清贫自不必说,人均耕地不足一亩,农民一辈子种地就想着一辈子在地里刨出来点名堂,靠地种粮食,粮不出苗,靠天吃饭,天不下雨,人得有多大的本事。况且每家每户就那么点地,靠这点地种粮连很平常的糊口问题都解决不了,更不用说家常的日用品开支及柴米油盐酱醋茶。
星罗棋布点缀于黄土塬上的沟壑之中,于大地浑然一体,展示着自己独有的魅力。进入屋内,紧挨着窗户下就是盘着一个大炕,土炕周围就是用砖和土胚子垒起来的炕墙。炕墙下面留着添柴火的炕筒门。炕筒门连着炕筒,炕筒连着建在窑洞面子上的烟筒,炕面子用黄土和麦秆加水和泥抹压成炕基铺设。支撑泥基的面是用黄土做的,把土和麦秆搅拌混合,下面支上湿木棍,把泥平摊其上,抹平。底下烧火,根据干湿程度用木棍敲击,由轻至重,不停的锤打挤压,让表面变得坚硬平整光滑,这样做成的土炕才显得连接地气,成了庄户人家休息、接待、吃饭、议事的重要场所。每每有亲戚来访,主人最隆重热情的接待就是招呼客人脱鞋上炕,大家盘腿坐在炕上,支一个炕桌,摆上茶水,拉家常、话农事。入冬后才开始烧炕,就会在炕上摆个饭桌,女人们纳鞋底,缝制衣服,老人们则坐在炕前,逗孙子玩,就等着饭菜端到饭桌前,享受着这难得的天伦之乐的待遇和尊严。
在大山深处的乡村,最热闹的地方就是集市了,它一般集中在一个乡镇的中心也就是交通比较方便的地方。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时兴蔬菜也是屡见不鲜了。特别是卖菜的摊位更是多了起来,占据了市场的半壁河山。除了有当地的新鲜蔬菜还有从外地贩运过来的,品种繁多;水果摊位上,不仅仅有本地产的梨、苹果、葡萄,还有从大城市运来的热带水果,什么的火龙果、香蕉、榴莲等各式水果,几乎样样都有,以及卖厨房用品的锅碗瓢盆油盐酱醋茶的,几乎应有尽有;卖肉的摊位上更是把肉根据不同的部位分解的泾渭分明。各种摊位就把个集市点缀的满满当当的。集市上闹哄哄的人流拥来挤去缓慢的移动着,人数显然比平常增多了。摆摊设点卖小百货的小贩们分散在集市上的各个角落;卖油条、麻花的师傅们使劲而又利索的甩动着手上的面条,借以朝过往的行人炫耀自己娴熟的技艺。卖凉皮的大婶们把刀切得飞快,一条条凉皮拿在手上挥动着,“凉皮,凉皮,好吃不腻。”卖刀削面的更是支好一口大铁锅,锅里的水沸腾的从下往上直冒泡,用一根擀面杖把揉好的面块固定在擀面杖上,用削面刀快速的削面,面条就噗噗通通的掉进锅里,旋即打个转身,就浮出水面。羊肉馆门前更是热气腾腾,大、小碗的羊肉泡馍冒着热气;粉条、小菜白嫩嫩装满碗摆在桌上,薄铁皮做成的炉子上支起平底锅,现炒现卖各种风味小吃。
卖荞面饸饹的地方,一张彩条布搭起来的简易棚子,四周用木棍支撑着,角下各钉一个铁钉,用绳子紧紧的绑住,上面压一块石头,也好天阴下雨有太阳可以起到遮风挡雨的作用。小吃摊面积虽然不大,可是吃的人是络绎不绝。为数不多的几张桌子上挤满了人,桌子上的摆设简单却实惠。一碟香菜、小葱、油泼辣子、盐就构成了一道无与伦比的美食,看着吃的人碗里面的汤上漂着一层辣椒油,而嘴角更是留下一抹隐约可见浅红的辣椒圈,嘴里还在不停的吸吸溜溜,真是辣得过瘾,辣得实在,要得就是那个味。端上来一碗冒着热气的饸络,上面若隐若现的绿色小葱、香菜,真是交相辉映,看得人不觉食欲大增,用筷子随便的上下搅动一下,就迫不及待的把饸络送到嘴边,狼吞虎咽的大口吃了起来。啧啧的声音在耳边回响,或站着或蹲着的吃个不亦乐乎。
压饸饹是个体力活,不仅仅是和面的人要懂得把握面的软硬程度,还要把面揉均匀,不是正如人们长说“打到的媳妇揉到的面”就是这个意思。和面的人忙的揉早和好的面,一个人在灶面烧火,不时的给灶台里面添柴,用个木风箱在拉着,随着木箱的进进出出,火苗也随之明明暗暗变化不定。锅里的水开得不停的冒着泡泡,摆好的饸饹床子放进去切好的圆圆的长型面条,压饸饹的人就使劲的压动扶手,使之面块尽可能地往下走,被挤压出来的饸饹一凑凑的泉涌而出,随着面块的增加,饸络的长度也随着变长。
现在的农村,旧的传统和道德被商品经济冲击得体无完肤,新的传统和道德没有建立起来,农民的精神家园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不见牛羊的现状。农民都被繁华都市、商品经济冲昏了头脑,也在彷徨、迷茫。在农村目光所及的是孤寂和苍茫,这远无法比拟行走于喧嚣都市灯红酒绿的多彩世界,农村里也就是古树、小桥、流水、村庄、蓝天、白云,一切是那样的清新脱俗,就剩下那么一点静土。